鄂伦春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嫩江西岸。北与黑龙江省呼玛县以伊勒呼里山为界,东与黑龙江省嫩江县隔江相望,南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接攘,西与根河市、牙克石市为邻。
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年10月1日,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旗,也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还是中国唯一的鄂伦春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鲜卑民族发祥地”之美誉,有汉族、鄂伦春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23个民族。
鄂伦春自治旗下辖8镇2乡:阿里河镇、大杨树镇、吉文镇、甘河镇、克一河镇、乌鲁布铁镇、诺敏镇、宜里镇、托扎敏乡、古里乡,82个行政村,其中5个猎区乡镇,7个鄂伦春族猎民村。
自治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曾是我国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年1月23日,为保护、发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大兴安岭的生态平衡,鄂伦春自治旗在全旗境内实施“禁猎”,鄂伦春族猎民怀着对山林的无限眷恋,顺应时代潮流,告别传统的狩猎业,放下猎枪,开始谋求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库图尔其篝火节永久性场地、多布库尔猎民村以及各类鄂伦春民俗展馆已经成为游客了解鄂伦春民族的窗口之一。鄂伦春族篝火节、鄂伦春冰雪伊萨仁等民族节庆活动为自治旗赢得了被国家民委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授予的“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称号。鄂伦春旗凭借文化旅游、特色魅力获评“最美中国榜——旅游目的地城市”。年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中国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两项大奖。
年,鄂伦春自治旗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鄂伦春狩猎文化之乡”;由鄂伦春狩猎文化衍生出的桦树皮、兽皮制品和民族服饰,已经成为鄂伦春旅游纪念品市场的主打品牌产品。原生态的餐饮文化、独特的“仙人柱”居住方式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之一。
《勇敢的鄂伦春》、《山岭上的人——鄂伦春》等大型原创歌舞作品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团的各类歌舞演出也是开展文化交流和向游客宣传推介鄂伦春民俗的重要途径。
鄂伦春自治旗结合实际,推出五张文化名片(鄂伦春民族文化、拓跋鲜卑历史文化、森林生态文化、冰川遗迹地质文化、远古彩绘岩画),着力打造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鄂伦春自治旗主要旅游景点有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鄂伦春博物馆、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相思谷原始景区、布苏里军事度假山庄、兴安森林公园、鄂伦春猎民村及民俗村等。
鄂伦春自治旗“非遗”
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鄂伦春桦树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赞达仁(民歌)”
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遗产
“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
“鄂伦春民族篝火节”
“鄂伦春族舞蹈——黑熊搏斗舞”
“鄂伦春族剪纸”
呼伦贝尔市级非遗项目
鄂伦春族考浩捞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
鄂伦春自治旗有旗级“非遗”保护项目12项,自治区“非遗”传承人5名,自治旗级“非遗”传承人36名。83岁的鄂伦春族老人额尔登挂被列为《鄂伦春赞达仁》文化遗产传承人。该旗先后出版了《鄂伦春族百年实录》和鄂伦春语动漫教学片《我是鄂伦春》,拍摄完成了电影《哦,我的鄂伦春》以及《鄂伦春人》专题纪录片。记录鄂伦春语言的抢救性词典《鄂伦春语释译》也已出版发行。
鄂伦春冰雪伊萨仁
雪舞冰封北国冬,欢歌笑舞鄂伦春。年12月26日,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鄂伦春语,意为“集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开幕。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充分利用冬季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繁荣冬季旅游市场,绽放“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地域魅力,努力将我旗打造成为呼伦贝尔市独具特色的冬季旅游目的地。
冰雪伊萨仁以“到鄂伦春人家看雪、玩雪、体验雪”为主题,让游客亲身体验鄂伦春冬日的激情与挑战,感受鄂伦春别样的冰雪神韵。活动包含民俗旅游体验、冰雪体验、观光、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系列文体赛事等丰富精彩的内容。
鄂伦春旗以冰雪资源为旅游产业增长极,做大全域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经贸的“冰雪+”文章,打响区域性冬季旅游节庆品牌。开幕仪式上,举行了萨满祈福祭火仪式、鄂伦春民俗技艺展演、冬季民族体育竞技等各类冰雪娱乐活动。
多布库尔冰雪伊萨仁
年1月6日,大杨树多布库尔冰雪伊萨仁盛大开幕,作为鄂伦春冰雪伊萨仁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布库尔冰雪伊萨仁集中展示了我旗独具魅力的鄂伦春族猎民村的精神面貌,为来自各地了游客又新增了一处更多了解鄂伦春族,了解鄂伦春民俗的好去处。大红灯楼高高挂,且看猎民新变化;民间秧歌舞冰城,热闹非凡精彩呈;民族篝火燃的旺,猎民幸福把歌唱。
正月十五滚冰节
热闹盛大的正月十五滚冰节,是小二沟地区的大聚会,更为我们的节日生活增添了乐趣,为小二沟地区生态旅游,体验冰雪大自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滚冰节”“祭火”仪式开始,由鄂伦春猎民社区的老猎民代表手举火把,用鄂伦春语进行祈祷后点燃了篝火,篝火映红了人们欢乐的笑脸,也点燃了人们心中新一年美好的希望,人们在欢呼中开始了各式活动。
滚冰祈福在新的一年“走鸿运、拾万财、去百病、粮满仓”。广场舞表演以安代舞的方式拉开了序幕,祝福各民族大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早日奔小康。
在燃放烟花环节,整个天空都亮了起来,声声爆竹祝福人们与天地同辉、同圆伟大的中国梦想。五彩缤纷的节目将此次“滚冰节”活动推向了高潮,群众职工纷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气氛热烈火爆。
内蒙古大兴安岭(鄂伦春)杜鹃节
5月8日,做为“中国森林旅游节”糸列活动之一的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内蒙古大兴安岭(鄂伦春)杜鹃节将在毕拉河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隆重开幕。一场盛大的“花事”将吸引世人的眼球。
具有圣山、神山、花海、奇侠之称的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正在孕育春的饱和度,杜鹃枝条抽芽含苞,静候一场更隆重的“花事”典礼。根据今年天气回暖情况,毕拉河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从4月25日就开始开园迎客。
杜鹃花,本身并无香气,但其被称作花中西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白居易有诗道:最惜杜鹃花烂漫,春风吹尽不同攀,大约是说杜鹃的花期较短,但却正因为如此才叫人怜惜,达尔滨湖的杜鹃也是如此,春末,大兴安岭杜鹃花开满山,让人目不暇接。
鄂伦春族篝火节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节日——鄂伦春族篝火节开幕的日子。鄂伦春人爱火,因为火给了他们光明。鄂伦春人敬畏火,因为火给了他们文明。如今的鄂伦春人对火的留恋,更多是传承,让他们时刻的铭记着曾处于原始社会的鄂伦春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和富强的。
第29届鄂伦春族篝火节欢迎您!告别了游猎生活的鄂伦春族,在定居后衍生了“篝火节”,这不但是鄂伦春族至今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现在也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在鄂伦春自治旗,如今的篝火节也成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增强鄂伦春民族凝聚力、展现鄂伦春族风采的盛会。
鄂伦春国际森林山地运动节
9月4日,年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暨鄂伦春国际森林山地运动节,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地阿里河举行,活动内容有国际生态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等,游览国家森林公园,体验鄂伦春民族风情,探秘鲜卑遗址。
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隶属于内蒙古阿里河林业局,公园以丰富的森林景观为主体,以独特的山石、水域环境为特色。由相思谷原始林风景区、伊勒呼里山阿里河源头风景区、仙子湖风景区、窟窿山风景区四个景区组成,总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4%,其中原始林占总面积的43%。年12月20日,入选“中国森林氧吧”。
大型民族舞台剧《勇敢的鄂伦春》
是鄂伦春旗在实施“民族历史文化名旗”发展战略中孕育而生的一部鄂伦春民族历史舞台力作,是豁达开放的民族风“走出去”、敞开胸怀“请进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打牌。该剧以鄂伦春民族独有的狩猎文化为主线,诗意地讲述了狩猎生活的全过程,生动鲜活地展示了鄂伦春民族勇敢、细腻的精神和性格特征。
由《火塘·夏》、《远山·秋》、《围猎·冬》、《家园·春》四幕组成的舞台剧,充分展示了鄂伦春人民在深山密林、白桦林、杜鹃花丛中,在熊熊篝火旁生产生活的情景,不同季节、不同背景线线相扣、色彩纷呈,突出民族特点的画面、超大实景制作与环绕立体声的结合,体现了剧目的大气和华丽。
演员服饰华丽精美,富有民族特色,精彩的歌舞表演、柔美的灯光设计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上的强大冲击和震撼。鄂伦春美丽姑娘、彪悍小伙儿的曼妙舞姿在动感的旋律、逼真的舞台设计中将人们带到神秘古老的狩猎场景,让人们陶醉于鄂伦春族的民俗民风之中。
鄂伦春博物馆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始建于年,是三少民族成立最早的,也是最大的民族博物馆。属于国家级AA景区。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收藏了鄂伦春民族的发祥、风俗、手工艺品等独具民族特色和珍贵的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物。向世人展现了鄂伦春民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所散发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茫茫的兴安林海,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是鄂伦春的故乡,这里谱写着一首又一首壮丽和谐的诗篇。处在原始社会的鄂伦春人,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春天的野菜、秋天的采集,夏天的狩猎,冬天的辛劳,这些都真真切切的让你感受到鄂伦春当初生活的原貌。
丰富的兽皮和桦皮制品向人们展现了鄂伦春人的聪明才智,也向世人展现了鄂伦春人是如何生于自然,取自自然的生活状态。这是鄂伦春人的才情。一个个珍贵的影像资料,不仅仅向外界展现了鄂伦春独特魅力的自然风光,更向人们展现了一道道属于鄂伦春人光荣的风景线。
毛力春
鄂伦春人为适应游猎生活特点的需要,用大兴安岭遍地皆是的桦树皮,制成了轻巧耐用的生活用具。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树皮制作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鄂伦春族传统桦皮用具主要有桦皮碗、桦皮水桶、桦皮盆和桦皮盒。在桦皮盒中包括有针线盒、烟盒、神偶或神像盒、梳妆盒、火柴盒、帽盒、儿童玩具盒、骨灰盒、装火种的盒等。妇女们还在这些盒上刻或贴上美丽的图案、花纹,以供欣赏。这些盒具鄂伦春人统称为“毛力春”。
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玲芝说:“政府很重视传承保护,再不继续努力,这些传统的技艺就要失传了。”曾经桦树皮制作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如今变身成古朴典雅的工艺品,民族传统技艺以新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说到桦树皮制品的特点,鄂伦春族传统技艺传承人吴玲芝如数家珍:“用麻绳和马鬃编在一起,把桦树皮缝合,比较环保、耐用。使用几十年都没有问题。”桦树皮制品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结实耐用,所以成为了鄂伦春猎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制作,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基本生活器皿。
大到装衣服的箱子,装水的水桶,采集储存野果的小桶,小到针线盒、帽盒、烟盒。可以说桦树皮制品是每个鄂伦春家庭最常见的器物。随着鄂伦春族走出山林,猎人放下猎枪,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鄂伦春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的交往也更加频繁,生活用品用具也更加丰富多元。纯手工制作的桦树皮制品渐渐从原来的唯一必需品,变成了一种工艺品。
刺绣与编织
刺绣是鄂伦春民族狩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传承鄂伦春民族刺绣技艺,鄂伦春老人常常手把手地教下一代学习刺绣艺术。
鄂伦春族的刺绣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各种颜色的花线直接在皮制品上刺绣,另一种是将皮子剪成各种花纹后缝制在皮制品上。刺绣花纹有团花纹、角偶花纹、波浪形花纹和单独花鸟纹等。早期刺绣用的是骨针和用鹿、狍子的筋制成的线,近代以来,多用铁针和彩色丝线。
密塔哈(狍头帽子)
鄂伦春人长期以游猎为生,在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下创造了狍皮文化。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狍皮制作技艺及制品也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反映着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和宗教思想。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
鄂伦春人生活中80%的兽肉和皮张来源于狍子,用狍皮制作的被褥和衣着达几十种。各种狍皮在心灵手巧的鄂伦春人手里会变成精美的手工艺制品,经久耐用,防风御寒。满古梅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兽皮制作技艺”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衣服、帽子、靴子、挎包、耳环,都是自己做的,很高兴能用这样的方式宣传民族文化。
白那查(山神)
白那查是鄂伦春语中的山神,是自然崇拜的一种。鄂伦春族长期过着在深山老林中游猎的生活。他们认为山中的野兽都是由“白那查”饲养和管理着的,因此崇敬山神,才能保证打猎有好运气。在山林中有时能见到大树根部削掉一块皮,上面画着一老汉的脸,这是鄂伦春人心目中山神的形象。猎人行至此处,都要下马恭敬地装烟、敬酒,或是取下几根马尾,系在山神像旁边的小树上。平常逢年过节人们聚会时互相敬酒,饮酒者先要用手指蘸酒三次,向上弹三次,表示向山神敬酒。
自然之舞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
“莫日根”民间艺术团有二十多人,绝大多数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最小的17岁。关永刚是“莫日根”民间艺术团的团长。这个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团队,团员基本没有经历过游猎生活,不会说鄂伦春语,也不懂鄂伦春族民俗。白焱,这个唱了40年鄂伦春民歌的国家级传承人,担任了“莫日根”艺术团的艺术指导。从鄂伦春语教起,一句一句,到团员们会完整地用鄂伦春语唱下一首首歌曲;从舞蹈的编排、表演,到走台步、练表情……老艺人费尽了心血。这群舞台表演零基础的年轻人被调教后,举手投足慢慢开始有了艺术范儿,同时又不失猎民后代的质朴、率真。
白焱没有忘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她和老搭档曲云,时不时去拜访还健在的老艺人,和他们聊天,唤起他们记忆深处的民谣。“白焱老师上我家和我母亲聊天,老人家一高兴,想起了很多老歌,比如《鄂伦春民歌》。现在这首歌是我们团的曲目之一。”关永刚说。他的母亲孟金红,年轻时是唱山歌的一把好手。白焱和曲云已经收集整理了上百首鄂伦春民歌,他们在演唱中进行创新,在民歌中加入和声,或编排成多声部,并且用老歌唱新词,使鄂伦春民歌更具时代美感。
通过办艺术团,一些鄂伦春传统技艺也得以恢复。关跃军,艺术团里一个沉默寡言的汉子,因为做演出道具,把儿时深埋在记忆中却从没机会展示的手艺,如做鹿哨、桦皮船、悠悠车等,全都派上了用场。受“莫日根”民间艺术团这批年轻人的影响,古里乡形成了以传承展示鄂伦春文化为荣的局面,甚至连五六岁的孩子都会用鄂伦春语演唱本民族民歌。
鄂伦春族特色民居----仙人柱
“仙人柱”是鄂伦春人传统的住所,也是鄂伦春单个小家庭的代名词。在宿营地,“仙人柱”要一字排开,既不能前后排列,也不能排成弧形,因为每个“仙人柱”后面的小树是供奉神灵的地方,这里对外人是禁地。每家“仙人柱”前用树干搭起晒架,铺上柳条,晾晒肉干、野菜和捕来的鱼。各家“仙人柱”之间没有隔界,但一家“仙人柱”前后的空地,其他人是不去占用的。屋里以辈分和长幼来分坐席和起居处。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人的“仙人柱”为圆锥形。搭建“仙人柱”既不用钉,也不用绳,而是利用木杆本身的枝杈之间的交叉起稳固作用。“仙人柱”的主干是两根粗壮结实的树干,搭成“人”字形的支架。然后把6根稍微细些的木杆与主干的枝杈相互咬合并用柳条在圆锥顶加固,上面再搭上20来根桦木杆,就形成了“仙人柱”的主体框架。
“仙人柱”的覆盖物,夏天用桦树皮或芦苇,冬天用狍皮。加工好的苫“仙人柱”的桦树皮在鄂伦春语里叫“铁克沙”,是把桦树皮剥下来后,削平里外凹凸不平的地方,放入锅里蒸煮、晒干再拼缝起来。“铁克沙”的优点是美观、透明,但由于很薄,冰雹一打就会出窟窿。“仙人柱”的芦苇苫,是把芦苇剥去叶皮,用马尾线穿成帘,盖到“仙人柱”上,这种“仙人柱”很适合夏季居住。
在寒冷的隆冬季节,鄂伦春人用六七十张狍皮缝成两大一小的三块围子,两块大的扇形围子将“仙人柱”围得严严实实,小的一块做门帘。“仙人柱”一般在南面开门,门高约1.5米,宽约1.2米,夏天门上挂用柳条编的门帘,冬天挂狍皮或鹿皮门帘。由于“仙人柱”是在室内生火,因此在苫“仙人柱”时,要像蒙古包一样在顶端留出烟筒和通风口。
当“乌力楞”迁徙的时候,鄂伦春人只取下“仙人柱”上的苫盖物,支架就竖在原地,留着以后再迁回来或方便其他猎人使用。在遮天蔽日的密林深处,这些用白桦树搭建起来的“仙人柱”特别显眼。猎人狩猎经过附近要住下来时,就不用再砍树重新搭“仙人柱”,而是选择这里作为既环保又方便的安身之地。
鄂伦春人居住用的“仙人柱”面积一般在十几平方米。“仙人柱”的内部,左面、右面和里面都是住人的位置。每个地铺用木杆挡边,上面放些干草,干草上再铺狍皮褥子。“仙人柱”正对门的铺位叫“玛路”,意思是神位。“玛路”铺位的上方挂着桦皮神盒,里面供奉着祖先神等神偶。“玛路”是尊贵的客人和长辈的位置,其他人一般不允许坐在这里,特别是禁止妇女靠近,就是在“仙人柱”的外面,也不允许她们靠近。左右两侧的铺位叫“奥路”,是中年夫妇和青年夫妇的席位。青年夫妇住的右侧铺位的上方,搭有横木杆,是挂孩子摇篮用的。
人称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十八岁姑娘含着大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让孩子睡在吊起来的摇篮里,不仅是为了哄孩子睡觉,更是因为鄂伦春妇女既承担家务劳动,也时常跟着进山打猎,打猎时将摇篮悬挂在树上,以防被野兽所伤。
鄂伦春族小孩用的摇篮样式大体与汉、满族的摇车相同,但它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鄂伦春人的摇篮不是平的,而像躺椅那样是弯折的。这是因为鄂伦春人出去狩猎,经常一走就是一天,弯曲的摇篮一方面便于妇女背在身上,另一方面孩子睡醒一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到兴安岭皑皑的白雪或是茂密的浓荫,他们就会不哭不闹乖乖地跟着旅行。“仙人柱”的中央是终年不熄的火塘。在鄂伦春人艰辛的游猎生活中,火是极其重要的,火神是鄂伦春人自然崇拜的神灵中一个重要的女神。火神是由妇女供奉的。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要先拜火神,再给长辈磕头;去别人家拜年,进门也要先拜火塘;每天用餐前向火里扔些肉表示供奉。对火的崇拜,还表现在禁止向火上倒水、用刀拨火等。
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地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一般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因此,住宅对于鄂伦春人来说,就像一件皮衣或一个桦皮箱一样,是一件可以卷起来驮上马背就走的物件,而不是世代相传的祖业。在日常生活中,鄂伦春人以“乌力楞”为基本的生活单位,“乌力楞”的意思是“子孙们”,是一个父系的大家族。这既是他们的“村屯”,也是他们共同游猎的生产组织,是鄂伦春族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乌力楞”内的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随季节的变化和狩猎的需要不断地迁徙,选择新的猎场。随着人口的增加,从原来的“乌力楞”中分离出新的“乌力楞”。
鄂伦春人总是要选择一处背风朝阳、地势平缓、较为空旷的山坡作为“乌力楞”的宿营地。宿营地背山面水,前面不远处是潺潺的小溪,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后面背靠崇山密林,出去打一只狍子就像到自家羊圈里拿只羊回来一样简单容易。一个“乌力楞”一般有三至五个“仙人柱”。“仙人柱”是鄂伦春人传统的住所,也是鄂伦春单个小家庭的代名词。在宿营地,“仙人柱”要一字排开,既不能前后排列,也不能排成弧形,因为每个“仙人柱”后面的小树是供奉神灵的地方,这里对外人是禁地。每家“仙人柱”前用树干搭起晒架,铺上柳条,晾晒肉干、野菜和捕来的鱼。各家“仙人柱”之间没有隔界,但一家“仙人柱”前后的空地,其他人是不去占用的。屋里以辈分和长幼来分坐席和起居处。
多布库尔猎民村
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是鄂伦春旗七个猎民村之一,现有猎民70户、人,其中鄂伦春族人口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0.5%。民俗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立体生态农业是这个村的主导产业。
为加快民俗旅游业发展,年,大杨树镇实施跑马场、采摘园、栈道、水上餐厅、水上娱乐、垂钓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特色餐饮体验区、民族文化展馆区、民俗产品展销区;开展鄂伦春族篝火节、冰雪伊萨仁等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开发农业观光、桦皮兽皮、自助自驾等特殊旅游产品,让游客亲身体验鄂伦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养殖、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现有立体农业生态园亩,标准蔬菜大棚栋,种植了蓝莓、树莓、李子、榛子、沙果等特色植物及葡萄、西瓜、黄瓜等绿色蔬菜瓜果,供游客和消费者观光采摘购买。建设人工湖3万平方米进行鱼类养殖,特色养殖区初具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
多布库尔猎民村先后荣获自治区级生态村、五彩呼伦贝尔民俗旅游精品线路、自治区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荣誉。年,成为呼伦贝尔市唯一一家入选全国贫困旅游扶贫试点村。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荣膺“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称号(内蒙古自治区共有4个村获此殊荣),入围年国家民委命名挂牌个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托扎敏猎民乡希日特奇猎民村
“桦皮盒、桦皮篓、袍角帽、袍皮手套等民族手工艺品特别畅销,去年纯收入4万余元,羡慕吧!”希日特奇猎民村猎民白晶高兴地说。托扎敏猎民乡为打造民俗手工艺产品特色品牌,将村里13名鄂伦春民族手工艺大师集合起来,建成了鄂伦春民族手工艺加工厂,富了猎民富了猎乡,成为猎区乡镇的一大亮点,国内外前来参观、购买的游人络绎不绝。
江北村
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江北村,俗称朝鲜点,是诺敏镇最北行政村。辖区南与胜利村接壤,西至大二沟管护站,东至诺敏河,北到四方山宽岗。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江北村由行政村和零星分布的家庭农场组成。行政村内房屋建设整齐,街道规整——五横一纵有条不紊,距镇区中心6公里。“村村通”水泥路从村中通过,交通十分便利。街道两侧栽植云杉和树莓等树种。房屋整齐划一,蓝瓦白墙与白色院墙、绿树花草呼应,景观别致。
江北村风景秀丽,自然生态好,是生产绿色有机农副山产品的绝好基地。毕拉河林业局开发的四方山景区、窟窿山景区、大二沟湿地景区以及烟囱石漂流都在江北村行政区或经由江北村。大二沟河,德河属江北村内河,沿途奇山怪石,清泉涧流,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民俗风情游
通过和猎民村(鄂伦春族)、团结村(鄂温克族)、胜利村(达斡尔族)三少民族村合作创建民俗游项目。包括餐饮、民居、手工艺品、文化生活(狩猎),江北村重点打造朝鲜族项目。
休闲生态游
通过与胜洪村、江北生态园合作打造休闲生态风光游线路。江北村重点打造“北山观光园”、大二沟河漂流、刘继华“果园+垂钓+农家餐饮”的农家乐等景点。
红色旅游
东北抗联王明贵支队曾在诺敏镇打击过日本开拓团、山林队。在江北村的土地上曾经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强度毕拉河、英雄大结义、袭击山林队等都是不容忘却的历史。青山绿水、绿色农业、特色餐饮,休闲观光,将成为江北村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生活和谐幸福的康庄梦必由之路和助推器。
古里乡猎民村
鄂伦春旗古里乡猎民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0.6公里,全村现有耕地9万亩,草场面积亩,其中村集体耕地5亩,草场面积亩,共有户、人,其中鄂伦春族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
猎民村新建平方米综合体,包括猎民村文化活动室平方米、猎民村手工艺坊平方米、卫生院周转房平方米,现已交付使用,有各种体育器材、健身设备,同时还有一支非常活跃的文化队伍,经常进行健身活动,如:广场舞、扭秧歌,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猎民村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多布库尔河贯穿全村,山清水秀,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肉羊养殖业,特色产业为野猪养殖、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和鄂伦春莫日根民间艺术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猎民村涌现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吴玲芝就是其中之一,有着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兽皮制作技艺的精髓。把鄂伦春族的手工技艺扩大,她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的鄂伦春人或年轻人参与学习制作传承民族手工艺,带领更多的农猎民发家致富。
鄂伦春旅游
鄂伦春布苏里旅游区
鄂伦春布苏里旅游区因地处布苏里而得名,“布苏里”鄂伦春语意为“茂密的森林”。旅游区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距旗府所在地阿里河镇23公里,年成功申报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年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毕拉河林业局,行政区域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神山、圣水、花海、奇峡”是对公园景区风光的高度概括。
景区水系丰富,是呼伦贝尔地区水资源最富集的地方。景区内河流众多,著名的诺敏河、毕拉河、扎文河、北大河、石头河等十几条河流,构成了诺敏河丰富的水系网络,形成碧水环绕森林的美丽景象。景区拥有火山口湖、熔岩堰塞湖、湿地湖泊等多种类型的湖泊多个。景区山谷中分布着多处大面积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三大类,总面积达公顷,生态完整,物种丰富,构成了明丽多彩的高山湿地景观。
春看红柳杜鹃、夏观湖泊火山、秋览花山彩叶、冬赏雾凇雪原。这里是摄影家的天堂、户外旅游的乐园、寻常百姓的康养目的地。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被评为最具网络人气最佳山地花卉观赏地、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最佳人文休闲目的地、最美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主要景点包括:霍日高鲁湿地、熔岩杜鹃林景区、达尔滨罗、石海黄菠萝景区、神指峡景区、四方山等。
崇山峻岭之中,分布多处深阔的峡谷,著名的神指峡,也称“兴安百里峡”,被誉为“兴安第一峡”。峡谷两侧石壁如削,奇景众多,素有北国“小三峡”美誉。奇峰峡漂流,可尽情享受到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陶醉。
嘎仙洞
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年)摩崖铭刻。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是经由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国家级AA景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著名景区。现在的嘎仙洞成为了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的重要依托,其原因则是呼伦贝尔文物工作者在西侧石壁上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石刻祝文,从此解开了鲜卑民族的千古之谜。
宏伟壮观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景区大门,洞口略呈三角形,形似嘎仙洞洞口。通向嘎仙洞洞口的栈道,象征着民族繁荣的石狮,体现出鄂伦春人民对各地的游客的衷心祝福。
狼牙峰
位于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奇峰峡景区,其峰峰脊陡峻,似狼牙错落峡中。嶙峋削峭的崖壁直劈谷底。冬季的狼牙峰,皑皑白雪覆盖其中,银装素裹,崖上布满柞树、黄檗、山杏等大兴安岭珍惜树种,金箔般的片片秋叶点缀其中,远看似梅花傲雪。谷底就是玉带般的诺敏河。举目远眺,天高地远,山峦起伏,阳光下的景物在冰雪的映衬下是那样的宁静与纯美,摄入镜头的是如画的胜境,如诗的情境。
林海漂流
多布库尔漂流景区位于翠古公路24公里处,距加格达奇市区48公里,景区面积约平方米。“大兴安岭多布库尔生态旅游景区“于年10月末已成功晋级国家AAA级风景区,这是多布库尔景区的又一次品牌飞跃。
天台山
翠西岩画位于加格达奇林业局翠峰林场施业区内一处景色优美的山峰石壁上,该岩画是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幅以天体崇拜为内容的岩画,经黑龙江省考古研究所专家考证,该岩画在中国乃至世界彩绘岩画中极为罕见,是大兴安岭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画之一。
湿地星辰
慢慢荡漾在这河面,晚霞悄然而至。在这远离城市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抬头便是漫天星光,加格达奇,这个鄂伦春语意为樟子松生长的地方,在星光的点缀下,等待着人们发现它的美丽。
雾海日出
原始森林景观位于加格达奇林业局大黑山林场北部,距加格达奇63公里,总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9.63%,森林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笼。清风习习,春意常在,林间曲径,幽谷婉转,空气中富含植物精气,是个天然的大氧吧。
鄂伦春族传统节日——鄂伦春族篝火节,每年的6月18日与您相约。
我们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E-mail:
qq.辽宁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中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