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网格蓝rdquo的故事

治疗皮肤病最好的医院是哪一家 http://www.hldxc.com/zlbdfff/zlbdfff/m/1369.html

  “凌晨,上班时天上依然繁星点点星星闪烁,眨眼似对我说:你好,早安!哦我是冬防网格员。”11日,兰州市七里河区八里镇崖头村网格员孔祥魁向本报   年参加工作,如今已整整32年了,今年52岁的孔祥魁一直在八里镇干基层工作,如今他是八里镇一名安监干部,也是崖头村的冬防网格员。初见孔祥魁时,他刚从冬防工作现场赶来,酱紫色的皮肤,爬满了的皱纹,挂满了汗水一直微笑着对我连连道谢,感谢《兰州日报》的   忽听一句,“你们也真辛苦”,已使我,心头一热,泪花乱转,寒风瑟瑟,暖意满满,哦,我是冬防网格员,雾霾散去,天上、心上,都是湛蓝湛蓝的“兰州蓝”,这就是我,一名基层冬防网格员,心中的小小的心愿,大大的期盼,就为这心愿、期盼,我和我的同事们,五加二,白加黑,无悔无怨,默默奉献,时针已指向,晚上九点、十点,我这两把“量天尺”,已经把网格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丈量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天上树梢,月儿弯弯,月儿弯弯,陪我值班,哦,我是冬防网格员!

《兰州日报》是最主要的老师

  “读《兰州日报》是我每天的必修课。”11日上午,孔祥魁双手抚摸着一份最新的《兰州日报》说,“年轻时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我都要挤出一点钱来订《兰州日报》。”他的处女作《花寨子乡镇企业启示录》在《兰州日报》上发表,“现在看来,这些文字挺稚嫩的。可这份鼓励对于一名乡镇文学爱好者,何其重要。”每篇作品必有编辑的修改痕迹,时常还能收到编辑的来信探讨作品的创作,这于当时的孔祥魁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阅读与写作,作品质量也日渐提高,不少作品开始见诸于《党建》等中央级媒体。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渐渐地,那些通过纸和笔一点点打磨的文字越来越多地变成了铅字,“如果问我的进步从哪里来,那《兰州日报》是最主要的老师。”

  “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自平时冬防工作,农村冬防和城区里不一样,一是范围广,二是秸秆焚烧是农村冬防工作的监控重点,崖头村是镇里的第二大村,人口有多人,多户人家,每天要巡查往返24公里左右,在路上巡查时就开始构思这首诗了”孔祥魁对自己的冬防工作烂熟于心。他说,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也过上了好日子,一方面通过种植在兰州市叫得响的西红柿、芹菜、红萝卜等蔬菜增收,一方面农民用深水井浇灌的鲜桃,每年的收成也不错,因此在冬防工作中,农民一般使用无烟煤取暖基本能接受这个事实,但也有个别农民也存在侥幸心理,用秸秆引火,每天早晨巡查整个沟里只要爬到山坡上一看,谁家在用秸秆生火冒烟一目了然。在农村,人情味重,农民们基本都是亲戚套亲戚,只要发生这种情况,给附近网格员打电话入户就阻止了,一般乡里乡亲的村民们都比较配合。

  谈起诗歌创作,孔祥魁打开了话匣子。“父亲孔繁榉在旧社会读过私塾,在村上算是个讲究人,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渐渐喜欢上了文学创作,自己的亲哥哥现在是中国诗词学会的会员,小时候就经常教我背诵古诗词,工作之后就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他说,目前已通过成人高考获得了兰州理工大学的专科学历,曾任八里窑社区书记13年的孔祥魁,一次经历让他彻底爱上了文学:年他乘乡里的通勤车到市里办事,车上碰到了村民带着小孩去学电脑一事,在那样一个农村消息闭塞的年代,农村家长却这般有远见,让小孩去城里培训电脑,此事立即引起了孔祥魁的创作欲望,他写了篇《乡里人有远见送娃进城学电脑》的稿件,投在了当时的《七里河区报》上,并以几个整版刊载,看到自己的钢笔字变成铅字从报纸上印刷出来,他手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从此,只要有空孔祥魁就不断创作,还参加过由兰州日报举办的多次征文比赛,并获得了不斐的好成绩,近年来他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余篇,共计10万多字。

网格员都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

  “看过《兰州日报》推出的网格员故事,深有感触,媒体记者记录了发生在网格员们身上的真实故事,主要是在冬防工作中网格员巡查小煤炉、清扫绿化带的垃圾、铲除小广告、工地巡查等故事,还有他们的一些无奈和心酸,自己便有了以第一人称创作此诗的想法”孔祥魁说,尤其是诗里那句:“你们也真辛苦,已使我,心头一热,泪花乱转,寒风瑟瑟,暖意满满,哦,我是冬防网格员,雾霾散去,天上、心上,都是湛蓝湛蓝的‘兰州蓝’”。当写到这句话时,心头泛起无尽的酸楚,几乎热泪盈眶。

  为防止一家牛肉面馆使用木柴点火取暖,孔祥魁耐心讲解相关政策。当准备要收缴木柴时,遭到了商户的言语攻击及谩骂。同时,一名男子从屋里抱出两个装满木柴的大纸箱,将木柴全部倒在地上,让网格员自己一根一根捡。望着散落一地的木柴,孔祥魁一个七尺男儿几乎要落泪,他和其他几位网格员在谩骂声中捡起一根根木柴。冬防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群众不理解、不尊重……他告诉记者,受点委屈没什么,如果市民少燃烧一根木柴,少用一块劣质煤炭,让兰州多一些蓝天,那才是她们最大的心愿!想到这些经历,因此才有了诗中这句:“疲倦时,抽根香烟,委屈时,埋在心间,也曾遇蛮不讲理,胡搅蛮缠,也曾经遭人白眼,恶语恶言,也只能苦口婆心,循循善劝,诲人不倦”。

  孔祥魁的同事小王刚刚结婚8个月不久就投入到了冬防工作,每次值班都要到夜里11点,孔祥魁把最难最苦的事总揽给自己,让小王留在办公室协调工作事宜,每遇到危险的工作他都是第一个冲锋陷阵。孔祥魁说,自己的妻子也是金港城社区副主任,每当夫妻俩聊起冬防里的难心事,都会引起共鸣,虽然天在逐渐变蓝,但我们的治理道路仍然很远,步伐永远不能停顿。防治大气污染,不能仅仅治理农村污染,市民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不要再让蓝天成为期待。他说,自己在农村基层工作了32年,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政府今后将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离城市最近的八里镇,包括垃圾处理、路灯亮化等纳入到统一管理中,毕竟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努力。“为了农村地区的清洁,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他说,这几年来,农村面貌环境越来越好,人员素质也越来越高。兰州蓝更成为每个兰州市民的骄傲,而这些,离不开每一个兰州人的努力。这份欣慰,他只有用诗意用表达。

  采访结束时,孔祥魁不忘告诉记者,感谢《兰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fz/4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