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远洋古船到底有多大?在茫茫大海里,古代航海家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确保航线精准?船底撞了个大洞,为何还敢乘风破浪?古船的“肚子”里,到底还藏了多少古代“黑科技”?●“迟归”的“海上楼阁”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福建省泉州湾后渚港,挖出了个庞然大物。那是一艘宋代远洋海船。船有多大?从复原模型来看,古船长34.55米,相当于3辆大公交头尾相连。宽11米,至少要6个成年男子手拉手双臂伸开。型深3.8米,近1层半楼高。排水量近.4吨,载重量可达吨……据研究,这艘船应该是在南宋景炎二年()七至九月间,遇上了兵祸或台风,导致沉没。古船的出世,解答了人们对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诸多疑问,被赞为“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神奇的船舶结构这艘远洋古船是“福船”的一种,所谓“福船”指的是福建制作的远洋海船。“闽在海中央”,与内陆船舶不同,为了与海洋“搏斗”,“福船”的大身板“武装到牙齿”。首先是削尖的船头和船尾。从长相上看,远洋古船尖头尖底,首尾高昂。这样的造型,有利于破浪和转向,吃水深且操纵性好,能在礁石和洋流中回转。其次是硕大的龙骨。作为一种防摇设施,龙骨最迟在宋代已经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船的稳定性。这比国外的船早了数百年。●“水密隔舱”细节“水密隔舱”是远洋古船的核心技术。《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中国比较大的一些船,在船身里面有十三个池子或舱房,用坚固的木板紧密地钉在一起,有很好、很结实的隔板把它们隔开。”采用隔舱设计,将船舱分为若干个互不相通的空间,一旦船舱漏水,也只是局部受影响,不会全船沉没,这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系数和远航性能。这项技术也领先西方多年,至今仍对世界造船与航运业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船舷两侧夹持着大鬣,提高了船体的纵向强度;舵叶上开了许多孔,用来减少水的阻力;桅杆下使用了转轴,用于调整帆的角度,迎合风向……郑和七下西洋,途经太平洋、印度洋、波斯湾和东非沿岸等深水海域,他们所乘的便是这种“福船”。●精密的航海“神器”这么大的船,在海里怎么航行?指南鱼、航海罗盘、测深锤、量天尺、牵星板……古人们把当时最先进的科技都搬上了船。《萍州可谈》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远洋船上使用的“指南针”叫“指南鱼”。这种指南工具需要浮于水面上,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鱼头会指向南方,船的航向便被船员所掌握了。南宋以后,人们将水浮磁针与方位标志相结合,形成精度更高的罗盘(或经盘)。测深锤也是船舶航海的必备用品。古人在测水深时,一般在测深锤上涂抹牛油,然后沉入海底。通过观察粘起的泥沙的颜色和味道,经验老道的舟师便能辨别到了什么地方。如果测深锤粘不起泥沙,便说明海水很深或底部是石头,这时便不敢放碇停泊。伴随古船出土的,还有一把量天尺,它相当于古代的“北斗系统”。量天尺残长20.7厘米,全长应为26厘米。使用时,手臂与尺成直角,尺的下端与海面相切,尺的上端对应北极星的刻度,便能目测北极星出水的高度。由北而南,人们所看到的北极星距离水面越来越近,拿着量天尺,老船员们便大概知道船到了哪个地区。元明时期,我国的航海家们已经能够通过观测星星的高度来测定地理纬度,这种方法当时叫做“牵星术”。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牵星板由优质的乌木制成。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时,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这些“神器”谁来使用?古代把天文航海技术称为“牵星术”,当时船上有一个被称为“火长”的人便精通此术,他利用位置较固定的北极星作为航海“路标”。还有就是动力系统。风,是古人航行重要的动力源。我国古人对季风的认识很早,夏代就开始利用风帆为动力航海。不仅如此,古人很早就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应用于航海活动。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远洋航行。到了宋代,帆船的技术大为改进,已经可以做到“风来八面,唯头不可行。”意思是说,除了当头的方向外,船可以向其他7个方向前进。值得一提的是,直到16世纪以后,西方才掌握了这种技术。郑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也是在掌握了季风规律且有良好的航海技术的情况下进行的。●古人的航海日常出海尤其是远航,意味着要在船上过“漂流”一样的生活,吃喝玩乐、疾病死亡,这些都要面对,也都有讲究。◎水淡水绝对是出海最重要的物资。海水无法直接饮用,为了保障出海日常淡水供应,古人也是用尽了办法。最简单易行的,莫过于储水。有直接用木桶装淡水的。《职方外纪》写到:“海中最难得水,须装淡水千余桶,以足千人一年之用。”有用水柜的。清道光版《厦门志》记载,“凡舟船将过洋,必设水柜,广蓄甘泉,以备食饮。”水柜有木制,也有铁铸,大多数安装在船舱的底部。此外,船上的淡水资源通常会实行配给制,水柜钥匙有专人进行管理。还有在船上建设水舱的。比如宋代泉州出土的货船,第7舱叫中垛,就是用来装水的。如果是大规模的航海,会有专门负责储运淡水的水船。总之,淡水对出海航行而言,绝对是多多益善。然而淡水不能存放太久,这也就意味着储水不能一劳永逸,那就需要沿途进行补充。如果不幸中途断水,那就只能期待下雨来补充淡水了。如果库存消耗光了,又无法进行补给——古人还有“海水淡化”的“大招”!清代李增阶写的《外海纪要》记载了变海水为淡水的方法:“汲海水置锅内,上架酒甑,如造酒法,炽火煮之,则水气升腾,甑内侧孔流出,即成淡水,可食矣。”但这样只是权宜之计,毕竟,船舶携带的柴木也是相对有限的。◎食相对淡水而言,吃在海上也就没有那么讲究,但凡能吃的,都来者不拒。例如大米、面、家畜、鸟、鱼、海龟、蔬菜、水果、酒等,有的是起航时带上船的,有的是在船上种的、养的,也有在海上现抓的。当然,船队也会在沿途进行淡水补给的时候补充食物。在挖掘出的古船上,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些猪、牛的骨头,但并没有圈养的痕迹,这证明出土的远洋古船还是“低配版”。◎娱枯燥的远洋生活,每天看到的都是单调的蓝色,但这阻挡不了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撰写的《岭外代答》记载,“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郑和下西洋的大船上,甚至设有可以携带家属的幽雅客房,备有充裕的食品(包括粮食荤素菜肴以及酒类饮料),有些船还可养猪、种菜、酿酒,以及种植盆景以供观赏。在海上,偶尔喝点小酒也算是娱乐了,而且酒还可以壮胆。《岭外代答》记载,“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娱乐可以有,但不能赌博、酗酒。《浙江嘉兴平湖县给商船示约、崎馆海商条约》记载:“商人舵手无论在洋还是在船,均不得私带赌具赌博,不许嫖妓争奸与酗酒打降等事”,违者将受到惩处。除了上述的文娱生活,还有你想不到的精彩。这是随船挖掘出的一幅象棋。“兵马炮车相士将”,不难想象,在海声清风中,古人们围坐一群,月下对弈,那是一帧怎样潇洒的海丝观景。“且了浮生一载”,随船挖掘出纸片上写着这样一行小字。有学者认为,它来自海员的“睡前读物”,也有人说这是“航海日记”。无论它是什么,至少证明,即使身在异国他乡,“读书写字”依然是古人夜深人静时的爱好。海上明月生,“且了浮生一载”。六个来自年前的字,或许也是古人面对汪洋大海,产生的一声感慨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