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理什么是生态文化区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

生态文化就是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特色文化。

生态文化区即指自然环境影响下的特色文化地域。

生态文化包括诸多方面,如自然环境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形式、传统工艺、建筑、饮食、服饰、生活习俗、礼仪方式、文学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等。

根据生态文化特性可以把我国划分成如下十个生态文化区。

中国生态文化区

01

东北黑土文化区

东北黑土文化区位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东北大平原和辽南丘陵地带。这里包括山地林区和平原-丘陵农业区两部分。

山地林区

山区、林区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属寒温带针叶、针阔混交林区,土壤为森林灰化土,棕色森林土。夏短冬长,漫长的冬季是片林海雪原的景观。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描写的是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剿匪的战斗,故事的发生地就是东北山地林区。

这里居住着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满等少数民族,其生产方式主要以采集、渔猎、林业为主。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就是表现这种采集渔猎文化的特色。

“东北三宝”

这里的居住方式是适应渔猎生活需要的简易移动式生活空间。如鄂伦春人的“仙人柱”(用木杆和桦树皮、兽皮搭成的椎形住屋)、和林区的井干式木垒固定民居等。

鄂伦春人的“仙人柱”锥形房屋

井干式固定民居

平原-丘陵农业文化区

平原-丘陵农业文化区位于东北中部,松花江和第二松花江的冲积平原和辽南丘陵。东北大平原原始植被是森林草原,寒温带气候,土壤是黑钙土。辽南丘陵是温带叶林。

地广人稀的优势使东北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

这里是汉族和满族、朝鮮族等东北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以农耕为主。“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这段歌词生动地勾画出这里的自然人文景观。

民间文艺是泼辣的东北二人转,自然景观是一片广袤的黑土沃野和丘陵景观,因而有人又称之为黑土文化。

东北传统曲艺——二人转

东北黑土的成因

①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

②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

③年均温低,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④地形平坦,养分不易流失。

02

华北平原文化区

华北平原文化区位于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南、皖北、苏北等省区。是温带阔叶林地带,生产文化以苹果、梨、栗、柿等林果业和麦作农业为代表。饮食以面食为主,服装以棉织品为材料,是汉族聚居区,京、津一带伴有满族和西部畜牧文化的影响。

民居是方整的院落结构。东部湿润地区住宅为双斜坡顶的泥草房或泥瓦房,有明显的儒教家族文化的色彩(四合院、三合院等)。评剧是主要地方文艺形式,京剧有广泛影响。

四合院构造图

四合院中的地理文化

(1)正房坐北朝南:一方面,在冬季有利于更好地获取光照。另一方面,坐北朝南的正房在冬季可避开寒风和风沙,在夏季则可迎风纳凉。

(2)四合院四面围合,使民居受外部环境影响小;而院内有开敞的顶部空间,院内空气与较高处的室外空气得以交换。这样院落内的空气质量相对于胡同内的空气质量要清洁新鲜,院落内形成稳定舒适的小气候。

(3)屋顶:北京四合院的屋顶采用“人字形”,可以适应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的暴雨,便于迅速排水。

高考地理中的华北民居文化

(海南卷)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上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10分)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5分)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5分)

03

黄土高原文化区

黄土高原文化区位于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的东部。是温带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牧业和麦作农业混杂。饮食以面食、肉食为主。汉回族杂居。传统民居为黄土窑洞单斜式民居。宗教为佛教、回教二大宗教。地方戏曲以秦腔、晋剧最有影响。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窑洞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上层是厚厚的黄土层,隔绝了夏季的高温;坐北朝南,抵御了冬季的冷空气,有利于冬季阳光的射入)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04

内蒙古草原文化

内蒙古草原文化区位于东北西部、内蒙大部、甘肃的西部和青海的东北部。是温带干旱草原地带,土壤为荒漠土和钙土。

生产文化以牧业为主,饮食以肉、奶、面为主,最早居住者以蒙古族为主。蒙古袍、蒙古包是其服饰和居住特色。主要信仰藏传佛教的喇嘛教。

大自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的草原景观。马头琴、那达幕是其娱乐文化的风景线。

蒙古包

05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青海西部。是温带荒漠地区。雪山一戈壁一绿洲构成其自然景观特色。

生产文化以牧业和绿洲农果业为主。丰富的热量资源使其农产品以甘甜水果和优质棉花而著称。饮食以肉、奶、面为主,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西部畜牧民族聚集的地区。多彩的民族服装和花帽、哈萨克的毡房、南疆的阿以旺(木梁、土坯、层次错落的院落)、附设凉房通风吐鲁番民宅、清真寺、欢快的民族歌舞,构成这里特异的西域文化景观。

“阿以旺”建筑

新疆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所以,这里的建筑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

“阿以旺”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地下景观

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从西北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多干热风,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

06

青藏高原文化区

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南部和四川的西部。气温低,温差大,日照长,辐射强,地势高,一派高寒景观。

波状起伏的藏北高原

生产文化以青稞的种植业和藏绵羊、牦牛的畜牧业为主。饮食以糟粑、酥油茶、青稞酒,牦牛奶为特色,石砌方整的藏族民居和白墙、红楼、金顶的寺庙,适应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的掉袖藏袍,横纹多彩藏民女装,高亢暸亮的高原民歌和五体投地的宗教礼拜,构成了“世界屋脊”神秘而美丽的文化色彩。

藏牦牛

适应昼夜温差大气候的掉袖藏袍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云层少:

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白天温度高;

②而到了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

西藏民居——碉房

碉房是用石料累积起来的房屋,就地取材、建造方便,在防寒、防风、防震等作用上有很大效果。在青藏区适应性很强,特别是在野兽出没之地,是较好的住居。

07

四川盆地文化区

四川盆地文化区位于四川省中东部。这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阴雨,多山地,虽然气候上与江南各省接近,但由于地形原因,交通不便,相对形成较独特的文化地理区域,有人称为蜀文化。

生产文化以稻、麦种植业为主,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麻、辣著称,川菜在全国、甚至世界都享有名气。

重庆火锅

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人与土地、与自然关系紧张,生存条件严峻,四川人素有特别能吃苦、能奋斗的精神,川剧与四川人的气质、四川的饮食一样,表现出泼辣的风格。

盆地中央的成都平原经济发达、农业生产条件好,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形成独特的城市休闲文化。茶馆、小吃、摆龙门阵成为特别文化景观。

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的原因

(1)优越的自然条件

①气: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热量充足;冬季少低温冻害(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

②地:盆地,地形平坦

③水: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④土:紫色土,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市: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

②劳:劳动力丰富

③历: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08

云贵高原文化区

云贵高原文化区位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的西北部。这里多高山峡谷,石灰岩地貌广泛发育,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促成生物的多样性,也促成文化多样性。

喀斯特地貌景观

热量资源丰富的亚热带与高山高原的地形及石灰岩地层结合,使这里形成特殊的水和空气环境,烟草、酒、茶在全国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

美酒河——赤水。赤水河全长公里,不出百里必有好酒,流经地域出产酝酿了茅台、习酒、郎酒、望驿台酒、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占中国名酒的60%。

赤水出好酒的原因

①赤水河上游,水质清纯,富含矿物质;

②当地特殊的水土条件生长的糯高粱品质优良;

③特殊的河谷地形和局地湿热小气候利于微生物发酵;

④酒发酵过程中,糟醅需充分与空气接触,当地大气质量优良。

西双版纳、贵州山区的竹楼、昆明的“一棵印”民居(方整得像一枚印章)以及白族的雕彩丰富的封闭民宅等多样的民居、多彩的民族服装、民族歌舞构成了绚丽的文化景观。

西双版纳竹楼

竹楼中的地理文化

(1)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

(2)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和洪涝灾害,还能起到防止虫蛇野兽的侵扰。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也是饲养家禽的地方。

09

江南水乡文化区

江南水乡文化区此区位于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西、福建、苏北、皖南、粤北、桂北等省区。这里地处亚热带湿润平原、丘陵地带。生产文化以稻、橘、茶、桑、漆、蔗、竹为特色,是汉族聚集的农耕文化地区。具有江南水乡的自然文化风貌,以米食、菜蔬为主,佛、道教广为传播,对河、海、土地存在广泛民间的自然崇拜,评弹、越剧等地方戏曲和工艺制作品都具有细腻流畅、精致细巧的风格。

高考地理中的江南水乡

(新课标3卷)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图1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   

C.粤剧D.越剧

DBD

10

华南妈祖文化区

华南妈祖文化区位于广东、广西南部、海南岛和台湾省。大部属热带季雨林地区,有干湿两季。生产文化为三季稻作,和荔枝、香蕉、橡胶、椰子等热带林果业。

是汉族、黎族、高山族集居区,米食为主,信仰、生产与海洋关系密切,除传统宗教外,对海洋崇拜,即所谓妈祖文化。

海神妈祖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END

往期精彩内容

16——气候与人种的形成

13——公路上的流动杀手

团雾

07——“海绵城市”知多少

04——高中地理知识大全,季风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获取网络课程

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fz/48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