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起火龙果吃起旅游饭这样的农夫生活有点甜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m.39.net/pf/a_4585631.html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侯琎报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拥有一个大果园,我愿放下所有追求做个农夫去种田,每一个早晨我耕耘在绿野田园,每一个黄昏我守望在乡间的麦田……”远离了城市的嘈杂,在乡间守着自家小院,养一只狗,喂几只鸡,在良田耕种、收获,如此田园的幸福样板是中国人对“采菊东南下”的不懈追求。而这个念头,不需幻想,不在书本,也不必去远方,就在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的村庄和田野。

1月9日,年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的记者们在冬日的田间地头,在脱贫致富的新农村,体验了一回当“快乐农夫”的幸福感。

“火龙果是咱脱贫致富‘金果子’”

走进榆次区东赵乡石羊坂村,正对着修建崭新的党群活动中心,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马路两旁分别整齐排列着一栋栋二层小楼,淡黄色的外墙显得格外温馨、明亮,小楼旁边每家每户有一座温室大棚,栽种着不同种类的新鲜果蔬。

“这小楼盖得是真漂亮!”在场记者们不禁感叹。一位热情大姐看出来大家满脸的好奇,主动带领大家去“串门”。一进大棚,一片绿油油的枝条足足有一人高。“这难道是热情沙漠来的仙人掌?”经过一番猜测,谜底揭晓。

原来这些带着异域风情的新作物就是热带水果火龙果,是年8月才引进的新品种,更是南果北种的新尝试。除此之外,还有百香果、西葫芦、生菜、油菜……都在温暖的大棚里茁壮成长;无土栽培、鱼菜共生、智能控温等新技术,正在为小村庄的种植业带来新希望、新财富。

“上个月刚刚收获了一茬果实。今年政府帮我们投资建设了这个大棚,一年能收获斤红心火龙果。病虫害少,工作强度小,我一个人就能管理地妥妥当当。这红彤彤的果子就是金灿灿的‘脱贫果’。”大棚主人白生娥喜滋滋地向大家介绍。

在石羊坂村工作了32年的村支书记边旭东也感慨地说:“过去石羊坂村村民都住在依山而建的土窑洞,条件十分恶劣,村民收入只有种地。现在不一样了,在政府的帮扶下,拆除旧村,住进新房,温室大棚也建起来了,农作物品种也丰富起来了,短短几年间,我们村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没人羡慕城市生活了,倒是总有城市的游客来我们这采摘,体验农家乐。”

“咱后沟村颜值与实力并存!”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东赵乡后沟村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表达。

赶上好季节,在年第一场大雪后,记者们走进残雪掩映下的后沟村。与皑皑白雪辉映成趣的是,村里的小路边、古树枝头,还有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已经挂上了火红的灯笼,静悄悄地迎接半个月后新年的到来。

不仅如此,树影婆娑的老槐树,盘旋而上的石板路,古朴典雅的老戏台,佛音绕梁的观音堂,保存完好的老窑洞里还传出当地村民午后闲聊的笑声,冒着一股透着烟火气息的青烟这里的一切安详而幸福。

听村里的老人说,后沟村起源已无证可考,只能从庙里的千年古槐、古柏的年轮上感知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当我走进这个小小的依水环山、人文深厚、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便深深地爱上这里。这个深藏在黄土高原皱折里的小山村,不声不响地数历了年以上的岁月,不经意地成为了农耕历史和人文的经典。”作家冯骥才曾为后沟村撰文,也将“中国古村落抢救保护第一村”“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的美誉赋予了这个小山村。

现如今,为进一步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古老的后沟古村也开始焕发新的活力。一年多的时间,后沟整村基本完成新旧宅院搬迁置换工作。从年9月开始,村民们陆陆续续从老窑洞搬进了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日间照料中心、红白喜事活动中心、群众活动中心、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综合阅览室……应有尽有。一座崭新的后沟新村已经建成,与全面修缮、得到更好保护的后沟新村并存,共同打造出美丽乡村的新典范。

老后沟的古老积淀,正在脱贫致富的故事里延续。“我们每个人的老家都是农村,来到后沟,就是回家。咱后沟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还这么有实力。现在,我把后沟的悠久历史和脱贫经验都发布在‘后沟老根’这个抖音号上,已经收获了0多万的点击率……”后沟古村景区总经理岳根生正在用最流行的方式讲述着后沟的幸福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jz/10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