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之思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价值论

生态之思: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价值论

崔荣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齐鲁学刊》年第1期

摘要:生态之思是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思想中轴和总体指向,他们的创作赋予自然以主体性,有情观照其他物种,以生态异化现象批判现实的鄙陋与贪婪。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之思返归天人合一的文化根脉,铸就人与自然同源共生的生命哲学维度,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他们以生态之思表述历史、文化的真实,也以生态之思承载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特异,更以生态之思激扬文学当有之深厚情感与飞腾想象力,极大地开拓了生态写作的深度和广度。少数民族作家从自然出发的生态之思,正引领他们创造具有苍穹般浩瀚气度的文学世界。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之思与生态文学书写对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从故乡的山林湖海走向文坛,生长之地的自然生态构成其文化记忆与文学原乡,侨寓都市后又圈定其写作疆域,由此决定了他们创作的运思方式和价值判断标准,自然关怀、现实批判和文化省思是其生态之思的三个主要呈现向度。生态之思也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思想中轴和总体指向,由此造就了其独有的文学质地。

一、自然关怀

赋予自然以主体性,有情观照其他物种,构成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自然关怀的两个主要方面。这是一个明显的文学现象,在新时期以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们笔下,地理环境不再仅仅是人物活动、故事发生的背景,而是塑造人的性格,承载人的命运,启示人的生存的生命载体,自然因而获得了某种主体性,这其中,对草原、江河的描写尤为引人注目。

中国的西南和漠北草原绵延,构成原住于此少数民族作家的历史的、地理的和文化的存在环境,草原也成为很多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魂魄与旨归。草原贯穿张承志(回族)写作的始终。《黑骏马》以草原描述牧人的生命过程:他们“降生在这草中,辛劳在这草中,从这草中寻求到了幸福和欢乐,最后又把自己失去灵魂的躯体还给这片青草”;《北京草原》里,草原的空旷静谧映衬着都市的压抑喧嚣;《金草地》以草原引领关于生存的哲学思考;阿来(藏族)的《草原回旋曲》《草原的风》里,草原承载牧羊女和康巴汉子的守候、忧伤与希望。萨娜(达斡尔族)的小说《巴尔虎草原》里,草原见证老友之逝,也迎来新的生命,草原的荣枯循环启示人们看淡死生、生生不息;她的《额尔古纳河的夏季》里,草原具有令个体甦生的强大力量,在都市失爱、失语、失路的北齐回到额尔古纳河的草地边,奔马和男人亚森所代表的开阔的草原气象和强劲的草原精神终于让她重生。

诗人们对草原更是情有独钟,尤其是蒙古族诗人阿古拉泰以抒情主人公“我”活写草原与草原之子的精神血缘:“我的灵魂原来一直没有/脱离我的草原”,同样的情思也出现在白涛(蒙古族)的诗歌中:“我仅有的脐带/与山那边的草地相连”。阿古拉泰在原上之草中提炼生命意志,生成诗歌诗骨,《像一棵草一样行走》里“瘦”、“小”的青草,风雨来时顶风迈步,石头缝里跋涉行走,生命力量惊人。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书写已经让草原超越地理意义成为灵魂之乡。

万古奔流的江河也是少数民族作家们生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jz/4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