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东北行第12回完整篇图片补漏

北京白癜风治疗价钱 http://m.39.net/pf/a_4454953.html

游记《东北行》第十二回(总第12篇)

鄂展馆失览旧事,嘎仙洞得窥鲜卑

加格达奇通往阿里河的公路正在维修,一夜的雨水和正在下的小雨令维修路段布满了积水,但大部分路段还是比较平坦的。

司机在走过一段坡路后告诉我:“刚才这段路上坡要刹车,下坡要加油。”

我很惊喜:“这里也有怪坡?”

“其他地方也有吗?”司机问。他本以为我会不相信他说得话,可听我这么一说,反倒觉得自己少见多怪了。

“福州就有一段。”我知道有几处怪坡,但只记得福州那段。

“这还真奇怪了,什么原因呢?”司机估计我能说出答案。

“按照福州公路部门的解释,这是视觉产生的效应,是一种错觉。”我在照搬科学结论之后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过,我认为可能是某种磁力的作用。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对于尚未认识的未知世界所出现的现象,只能用‘迷信’两个字来界定了。”

王司机不像警司机,他就算没听明白或者听明白了但不赞同也不会木无表情,而是“呵呵”地笑了一下,车子继续向着阿里河方向走。

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司机问:“先要去哪里?”

我想,博物馆一般都在县城里,于是说:“进市区,找鄂伦春博物馆。”因为这是我最关心的景点。

刚进入市区,我们就问了路人,路人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怎么走,这让我很是诧异。随便一个路人都能准确地指明博物馆的路径,着实让我惊讶不已。

路人热心指路也值得大惊小怪吗?非也。我们每个人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有一个外地人问你:“你们的博物馆在哪?”,你是否能给予指路?我想,八成的市民不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在哪。如果问你大型超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地方,几乎百分之百都能给予精确的指引。带有商业性质的文化馆也会有不少人知道在哪,但纯粹展览的博物馆的确很少有人问津,除非你的工作与之相关。而这里的百姓为何对自己县城的博物馆这么熟悉呢?我好奇了。

我们沿着朝阳街行驶,很容易就看到了“鄂伦春博物馆”六个大字,因为相对于周围建筑而言,它是一幢崭新的且最高的大楼,难怪市民这么熟悉!原来是一个地标建筑。

我立马兴奋起来了,带上照相机就准备进去。

然而,这时候的雨忽然下大了,有中到大雨量级,而我们都没带伞。更糟糕的是,透过车窗能看到博物馆的大门并非敞开着,难道该馆定期开放?

管它呢!好不容易从广东来到这里,说什么也得进去看看。于是冒雨走过去,推开了虚掩着的门。

里面没有售票处,这个好理解,公办的博物馆一般都是免费的,可是怎么连门岗都没设呢?博物馆啊,里面少不了文物之类的东西。再看,还真的无需保安,里面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包括人,这让我觉得自己像个贼。

一楼没人,也许展厅在二楼吧?可是,二楼同样是厅堂空空房门紧闭。这下子我真的感觉到自己是个贼了,往回走吧!

刚折回到楼梯口,忽然听到三楼传来钢琴声。有琴声就有人!我又上了三楼。三楼还是空空如也,见不到一个人,但可以听到琴声是从左侧一个房间里传出来的。走近一看,房门上有一块牌子:钢琴练习室。

我不知道博物馆如何就允许设立钢琴练习室,如果说是临时的,可那块牌子却钉得很牢。不过,这些并非我要考究的问题。

我轻轻地敲了两下门,然后推开虚掩着的房门:“对不起,打搅一下。”

两个女人正陪着一个男孩在练琴,琴声嘎然停止,都好奇地望着我。

我得尽快让他们知道我的来意:“请问展馆何时开放?”

其中一个女人马上出来,顺便关上练琴室的房门:“您要参观展馆吗?”

“是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看不到?”我指着空荡荡的大楼说道。

“这是新馆,还未布展。”女人回答。

“那旧馆呢?”我不甘心。展馆的新旧不是问题,内容才是重要的。

“旧馆正在搬迁,展品正在打包,也没开放。”女人热情且耐心地解答:“也许您到库图尔其广场能看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谢过女人之后,我快步下楼,对司机说:“去库图尔其广场。”

“怎么走?”司机也不知道这个广场在哪。

我说了女人所指的方向,便开始了目测搜索。好在一路都有指示牌,大约走了几公里便到了。

广场还在建设中,看样子是完工了,但还未正式投入使用,整个广场能见到的人就只有我们俩。

雨虽然比刚才小了点,但仍然给游览带来很大的不便。在这里看什么呢?一个连广场名字都读不顺口的人是很难看出其中的道道来的。

库图尔其广场显然不是旧博物馆,它是鄂伦春自治旗建设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库图尔其是鄂伦春语的译音,意思是“有福气的地方”或者说是“吉祥之地”。

在这个鄂伦春族的吉祥之地正式开放前,我看不到与鄂伦春历史发展的相关内容,但能看到摆在外面的东西,包括了他们的祖先最初居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房子。这种房子是用白桦树皮建造而成的一个锥形体,被称为“仙人柱”(下图是扎兰屯楠木鄂伦春猎民部落所复原的“仙人柱”)。

当然,广场少不了鄂伦春族的图腾。鄂伦春族的图腾中少不了熊,鄂伦春的祖先认为,熊是人类的祖先,认为人是熊演变过来的。后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熊的称呼也产生了像对祖先、长辈的避讳一样,不能直呼“熊”,而是称其为“阿玛哈”(舅父)、“雅亚”(祖父)、“俄特日肯”(老爷子)。(下图是扎兰屯楠木鄂伦春猎民部落所塑造的熊雕像)。

我忽然问司机:“人是熊演变过来的吗?”

“教科书上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司机觉得奇怪:“您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笑而不答。因为我一直不相信人是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当然,更不可能是熊进化而来的。

小时候听说人是猴子变的。老师说了,大量的考古化石证明人类的祖先是猿,所以叫做猿人。当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后不禁自问:为什么猴子到现在还是猴子?也没见它们比原来进化了多少。

再后来,我忽然想到了一个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平民百姓都不能接受的猜想—人就是人,这个物种一开始就是人而不是猿猴!只是他跟猿猴很相似而已。

这场雨令我不敢拿出相机,勉强在广场门口拍了几张相片便沿着路牌找嘎仙洞去了。

也不知走了多少公里,我们看到一个很有特色的牌楼,令我惊奇的是,牌楼上书写的不是嘎仙洞,而是“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

我大喜过望,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鲜卑族,这个建立北魏政权的强大民族为何不能传承下来?这是我这次东北之行需要解开的谜底之一。

不知是不是我心急,车子穿过景区牌楼又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才到达售票处。从售票处到嘎仙洞不少于1公里,平时是要坐电瓶车进去的,今天下雨且游客稀少,工作人员破例让我们开车进去,当然,导游也随车跟进去。

嘎仙洞离地面约5米,没带雨具的我们需要冒雨走完这一段石阶。当地的气温是7-15度,如果你认为中午是15度,夜间是7度那就错了。不管白天黑夜,下雨时最冷。

嘎仙洞总面积达到二千多平方米,除了进洞左侧有一块石碑之外,里面空洞洞的,洞口的光线能照到多少算多少。听导游讲解完石碑内容之后,司机已经没有兴趣进去看了,他很实事求是地说:“太冷了,我在洞口等你们。”是的,他穿着一件运动衣,导游穿着很厚的带帽子的外套,而我则是兔绒背心加一件外套。

实际上,司机不进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里面没什么好看的,除了原始的山洞,景区连灯泡也没安装一个,更别说往里面复原一些古代用品了。

旅游区的冷清不光是下雨的原因,像这样具有考古价值和历史意义的地方,除了我这样的书呆子之外,还有另一种人会来这里看看,那就是凡是景点都要去照个相的那种到此一游的游客,而这种游客还真让我遇到了,他们也不请导游,也不看碑文,到洞口看了一眼就走了。

原先以为这仅仅是鄂伦春文化的源头,进来才知道这也是已经消失了的鲜卑族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也是他们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中原,最终以他们的强悍扫平北方,建立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的始发地。而这个没有自己文字、兼容其他民族的鲜卑族,最后分别融入了汉族、锡伯族以及当时的契丹。

又过了若干年,鄂伦春人发现了这个洞,于是,又引出了一段关于嘎仙洞名字来由的神话故事。

我对神话故事不太感兴趣,但对导游指着洞口上方那块熊图案石头很感兴趣,难道正如导游所说的这就是鄂伦春人崇拜熊的依据?

还有几个景点,来不及看了,往回走,目标:加格达奇。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第十三回:中国人食饮有道,东北菜大盘偏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jz/4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