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鄂伦春族风情

消化内科肠道疾病结核性腹膜炎 http://www.lianbangk.com/cwzl/4943.html

黑金部落

▎赫哲族风情

▎在以无数星球为背景的苍茫天穹之下,在白山黑水之间,生活着一个已有多年历史的真正的“少数”民族。

图片来源

洭水蛮

▎他们是传说中的鱼皮部落,亦是清朝时被官方文献称为黑金(斤)的部落,他们的祖先曾以若矢石镞闻名于世。

▎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

▎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

伊玛堪说唱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

▎赫哲族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其中以说唱艺术--伊玛堪流传最广、最受欢迎。

▎“依玛坎”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

▎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

▎赫哲族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特有乐器称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传,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

捕鱼为生

▎赫哲族风情

▎捕鱼是赫哲人赖以生存的一项生产活动,渔民根据各种鱼的习性特点和活动规律以及所熟悉的捕鱼场所,按照不同季节进行捕捞。

▎赫哲人捕鱼大致分为“春、秋、冬”三个季节,最佳捕鱼季节为秋季马哈鱼汛期。

▎春天,赫哲人捕捞各种杂鱼;夏天,他们修理渔网、整理渔具;秋天,那可是赫哲人收获的季节,他们尽情地捕捞大马哈鱼、鲟鱼和鳇鱼;

▎到了冬天,他们则凿冰眼、拉大网捕鱼……赫哲人的生活离不开鱼。

萨满之舞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信仰萨满教,认为山川都有神灵主宰,相信万物有灵,在祭祀祖先和自然崇拜仪式时,由萨满跳神,呼风唤雨,驱邪敬神。

图片来源

qz

▎赫哲族先民为求出猎吉祥,渔业丰收,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举行隆重的萨满鹿神舞,赫哲语叫“温吉尼”。

图片来源

qz

▎萨满舞起源于萨满跳神活动,人们在此基础上创作发展,将萨满舞搬上舞台,成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舞。

▎萨满舞既承载了原始萨满文化的内涵,又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豪迈奔放的性格,是独具北方民族特色的舞蹈。

▎赫哲人的萨满舞,表演者手拿神鼓、身穿神裙、腰扎神铃,头戴神帽、踏着节拍,跳了起来。

鱼皮制衣

▎赫哲族风情

▎赫哲人世代生活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有“鱼皮部落”的别称。

▎赫哲人是我国唯一掌握着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民族,鱼皮服,承载了一个民族悠远的历史记忆。

▎赫哲族的鱼皮衣历史久远,早在两千多年前,赫哲族的先民就已使用鱼皮做衣服了。

▎鱼皮服饰大致可分为鱼皮长袍、鱼皮短衫、鱼皮裤、鱼皮鞋、鱼皮围裙、鱼皮帽子等。

▎鱼皮服饰的图案形象和内容千姿百态,赫哲族人早年穿的衣裤鞋帽上,都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特别是妇女、儿童衣服上的图案更为丰富多彩。

▎这些图案用鱼皮捻成的鱼线缝和、用鱼胶粘贴,包含了“涂染”、“粘贴”、“缉缝”和“包绣”四种工艺。

服饰潮流

▎赫哲族风情

▎历史上,赫哲人的服饰、被褥等用鱼、兽皮制作。

▎居住在混同江沿岸、同江勤得利以上至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鹿皮做衣料,只有靰鞡、套裤用鱼皮。

▎勤得利以下至混同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多以鱼皮做衣服。

▎布匹虽然很早就传入赫哲人地区,但真正流行于清末。

▎"男以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鹜,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说的就是当时赫哲人的服饰状况。

赫哲族建筑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居住的地域较靠北,冬季漫长而寒冷,他们所从事的经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因从古代开始就形成了穴居的习俗。

▎“夏天住昂库,冬天住地窨”说的就是赫哲族两种比较古老的居住形式:穴居式的较为固定的住所——地窨和临时性的可移动住所——昂库。

▎除此之外,住处还有尖圆顶的撮罗子和马架子、鱼楼、用草苫顶的正房等。

▎历史上的赫哲族还曾住过树屋,是巢居的痕迹。

▎正房的东侧或西侧一般还搭建鱼楼子,存放鱼和兽肉干、粮食或其他物品。

鱼楼子,赫哲语叫“塔克吐”,是储放鱼条子、捕鱼工具的仓库。

▎一般用四根木柱做脚,周围用圆木段或柳条篱笆围起来,离地面一米多高的木屋留一小门,用木梯上下,一般盖在正房的东侧。

鄂伦春族风情

住在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在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

▎此后才比较统一地以鄂伦春这名称来称呼他们,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驯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韦”,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

因为鄂伦春民族世代游猎于大兴安岭,世人誉为“兴安岭上的猎神”。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熊舞》、《树鸡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

山中的狩猎人

图片来源

小米步枪

▎相传鄂伦春人的祖先是从贝加尔湖迁徙而来,世代居住于兴安腹地,以驯鹿为生,信奉萨满,以万物有灵为念,敬畏自然之神。

▎昔日扬鞭,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狗便逐鹿山岭,拥有“猎神”之族的称谓。

▎诚如歌中所唱:“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不尽。”

▎这是昔日鄂伦春人的真实写照,除了马匹,他们也会使用驯鹿来作为捕猎的交通工具,因而得名为“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使用驯鹿之人”。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别具特色。

最后的萨满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

▎当萨满身着萨满服饰进行祭祀活动时,嘴里说出的语言我们不能听懂和理解,人们称这种语言为——神语。

▎鄂伦春族是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民族,因此鄂伦春人民所信奉的萨满教就是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古老宗教。

▎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灵,认为自然界之山川树木、雷电风雨、星辰日月均有神灵所在。

▎当出门打猎之时每遇古树、高山、洞崖都会以山神供奉,这是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原始宗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保留下的风俗文化。

在记录片《最后的山神》中,就记录了中国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

▎62岁的孟金福与其妻子的故事,其雕刻山神像,跪拜山神萨满时的认真,体现了少数民族最淳原始的信仰与虔诚。

手工艺术

▎鄂伦春族妇女善于刺绣,从头上戴的到脚上穿的,都要绣上花、鸟、鱼、虫和小动物的图案,显示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鄂伦春族人特别是妇女还很擅长用白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这些物品不但轻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纹图案形象逼真、美观大方。

▎对在不同季节打猎所得的兽皮,她们按其性能和部位,缝制成适宜于不同季节穿用的服装;将从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皮,加工制成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器皿。

▎妇女们在这些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上面绣的或雕的各种图案,最能反映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此外,男子还用手工制作骨器、木器和铁器。

▎而剪皮则是鄂伦春族妇女创造的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利用桦树皮和兽皮剪制成人物、动物等形象,作为儿童的玩具。

▎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和四角美观、耐用,还剪制一些图案,用狍筋、鹿筋线缝上,成为一种艺术装饰品。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鄂伦春族对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现在亦如此。

古伦木沓节

▎鄂伦春族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亦称之为“兴安岭之王”与“严寒的征服者”。

▎因为世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所以火对于鄂伦春人的生活尤其重要,鄂伦春人对火是既敬重又畏惧。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

▎古伦木沓节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自古以来,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

▎传统的古伦木沓节多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如今的古伦木沓节在夏季举行,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狩猎是鄂伦春族人生存的需要,一年四季他们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中。猎马和猎狗是鄂伦春族猎民不可缺少的帮手,被称为"猎人的伙伴"。鄂伦春人的猎马和猎狗都很通人性,出于这个特殊的原因,鄂伦春人一般不杀马和狗,也不吃马肉和狗肉。

服饰潮流

▎鄂伦春族风情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为了适应寒冷气候和狩猎生活所创制的狍皮衣和狍皮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

图片来源

lijin

▎狍皮衣,鄂伦春语叫"苏恩",多半保持狍皮的本色,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

▎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鄂伦春人经常骑马打猎,为了骑马时上下马方便,男女服装都采用开叉的方式,男式服装前后开叉。

▎女式服装两边儿开叉,开叉处绣花的图案,大都参照森林中各种花卉的形状和颜色。

图片来源

清风视界

建筑风情

▎鄂伦春族风情

▎历史上,鄂伦春人的房屋主要有"斜仁柱"、产房、土窖子、木刻楞房、桦皮棚(林盘)、布棚(麦汗)、高脚仓库(奥伦)等。

▎"斜仁柱"又称仙人柱,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最主要的住房,呈圆锥形。

▎搭建“仙人柱”既不用钉,也不用绳,而是利用木杆本身的枝杈之间的交叉起稳固作用,“仙人柱”的主干是两根粗壮结实的树干,搭成“人”字形的支架。

▎然后把6根稍微细些的木杆与主干的枝杈相互咬合并用柳条在圆锥顶加固,上面再搭上20来根桦木杆,就形成了“仙人柱”的主体框架。

▎骨架用长若干米的主杆、带杈的树干和20多根"斜仁"(树干)搭成,其覆盖物有冬季用的狍皮围子,需用60余张狍皮缝制,也用桦树皮、芦苇帘和布围子。

▎“仙人柱”搭建便利,不仅严冬可御寒,夏季打猎也能防雨。

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室韦说,二是肃慎说。学界多倾向于后者。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以精奇里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历史上这里主要是钵室韦人和深末怛室韦人的活动区域,因此,隋朝时的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应是鄂伦春族先民的主要来源,北室韦亦有可能参与了族体形成过程。唐朝时室韦发展为20余部,唐设室韦都督府加以管辖。据文献记载,其中的婆莴和落俎部分布于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辽朝的室韦部在今嫩江上游以北及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上游地区。辽设室韦国王府,圣宗时又设室韦节度使,隶西北路招讨司,对这一带的室韦人等进行管辖。金朝的火鲁火疃谋克管辖外兴安岭以南地区

编辑整理;陈威兴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摄制组》

文化让一切有所不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jz/5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