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封面文章一文了解唾液酸化修饰S

近期出版的《Cell》封面颇具西部风格,封面图片中带刺仙人掌(唾液酰化的粘蛋白)含有小花和小鸟(共生有益细菌),保护肠道组织免受蛇和鹰(病原体)的侵害。无刺仙人掌(唾液酸化的丧失)导致致病细菌入侵(蛇)。下面就跟大家分享这篇精彩文章“Sialylationiscriticalforintestinalmucusformation.”

图:Cell封面图,唾液酸化(带刺仙人掌)对于肠道黏膜的形成至关重要。

注:插图概念由川武设计,插图由艾伦·霍夫林创作

一、背景介绍

肠粘膜屏障对于人体固有免疫来说十分重要,正常成人体内的肠粘膜屏障展开面积可达2平方米,同时其中还包含了大量的肠道细菌。肠粘膜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刷状细胞、M细胞等形成致密屏障,并由粘液(Mucus)覆盖。如果肠粘膜屏障受损,可能会导致诸如炎症性肠道疾病,甚至导致结肠癌的发生。

图:肠道黏膜示意图

肠道粘液的稳态离不开糖基化修饰(Glycosylation),可为肠粘膜中的菌群提供必要营养支持。研究胃肠道屏障可以促进对肠道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而唾液酸化(Sialylation)是发生在粘蛋白(Mucinproteins)上的一种唾液酸末端残基的修饰,由唾液酸糖基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ST)介导。尽管研究表明ST与肠道溃疡和肿瘤发生相关,但其在肠粘膜屏障中的作用还无人报道。

于是作者的科学问题可以归纳为:唾液酸化修饰对肠粘膜屏障有什么重要意义?其中关键的唾液酸糖基转移酶在其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为明确这个问题,作者使用细胞、类器官模型及单细胞测序等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文章结果

1、唾液酸糖基转移酶6(ST6GALNAC1,ST6)在杯状细胞中过表达

作者在临床标本中发现肠道组织中ST6表达较其他ST亚型蛋白高,于是后文主要以ST6为切入点进行一系列探究。ST6mRNA、蛋白在结肠和胃肠组织(GIgastrointestinal)升高,在血浆、免疫细胞和其他器官中未升高。单细胞测序提示ST6在杯状细胞中增加,在其他肠道细胞和免疫细胞中较少。患者组织衍生肠道类器官中,杯状细胞中MUC2黏膜糖蛋白和高表达的ST6具有共定位,共聚焦发现ST6包裹在MUC2外围(下图I)。提示ST6在肠道杯状细胞中过表达。

2、ST6调控广泛的N糖基化

ST6在年被报道可以促进O糖基化,但是并没有报道N糖基化相关调控。作者使用酶促反应降解O或N糖基化,发现唾液酸信号降低,提示可能着两种糖基化都受到ST6调控(下图A)。敲除ST6后基因富集分析发现N糖基化有差异,对糖基化的MUC2蛋白进行组学分析,发现ST6和N糖基化中的唾液酸化具有直接关联,后续又通过ST6过表达实验证明ST6是MUC2唾液酸化修饰的限速步骤。

3、ST6决定肠道的稳态

因为S-Tn抗原由ST6特异性产生,可以代表ST6活性,所以作者通过免疫印迹实验检测S-Tn,发现MUC2蛋白与S-Tn具有交互作用,所以作者假设ST6介导的唾液酸化可以保护MUC2不受肠道细菌的降解,从而维持黏膜稳定性。通过细菌粘蛋白酶处理,证明ST6可以保护MUC2不被降解(下图FG)。

4、炎症性肠病患者ST6突变增加

在临床样本中作者发现肠炎患者ST6增加,并且出现一系列突变(下图),杯状细胞相关基因也增加,为检测ST6是否与肠道细菌相关,作者用无菌条件下饲养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进行比较,发现无菌小鼠肠道ST6高;相反,对照组小鼠肠道中TLRs相关菌群信号低则ST6低。临床病例中炎症性肠病中体系ST6突变增加,PAS染色法可观察到1号患者里面有混乱的杯状细胞,同时全外显子DNA测序发现ST6基因保守的氨基酸序列改变。提示尽管临床病理和免疫指标均正常,但是患者肠道组织的杯状细胞还是出现ST6的突变。

5、ST6突变改变其唾液酸化修饰

为探究ST6突变后的改变,作者构建ST6变体-EGFR融合蛋白的结肠癌细胞,电泳迁移实验发现RQ突变的ST6蛋白迁移更快,提示翻译后修饰消失(下图F条带47)。去糖基化处理使野生型ST6条带迁移,同时让S-Tn带消失(下图F条带),提示野生型ST6可以维持唾液酸化修饰,而ST6RQ突变明显降低唾液酸化修饰。

6、ST6缺陷突变易导致肠道炎症

为研究体内ST6如何发挥作用,在小鼠模型中,作者将ST6突变,发现N糖基化降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ST6突变小鼠肠粘膜内侧变薄,菌群定量检测发现ST6突变小鼠肠道内菌群变多,且患有严重肠道炎症疾病。使用混合抗生素ABX预处理菌群,ST6突变小鼠中的DDS肠炎可得到缓解。

7、ST6通过肠道菌群影响肠道干细胞稳态

为了探究ST6对肠道的具体作用,作者使用抗生素处理,发现ST6突变小鼠肠炎减轻,提示肠炎是由ST6失活突变状态下,肠道菌群所引发。而且小鼠粪便菌群中,ST6突变组菌群类别组成有较大差别,分泌代谢物也不同,在DSS肠癌小鼠模型中,是丁酸盐butyrate的过度累积抑制了ISC的生长,从而抑制肠上皮的修复。

三、文章总结

这篇Cell文章封面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对糖基转移酶ST6作为切入点,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类器官染色等手段,对肠粘膜屏障的唾液酸化进行一系列探究。尽管机制没有做到特别深入,但是涉及范围非常广,肠道菌群、粘液层、肠黏膜细胞、免疫细胞群等均有阐述。此外还有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的启发:从3名患者的胚系突变家系图中找到糖基化转移酶的突变位点,并在小鼠和细胞模型中进行验证,再通过类器官、患者组织的染色,将肠粘膜唾液酸化稳态的机制可视化,值得借鉴。

图:文章机制

文章通讯作者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杰出研究员MichaelJ.Lenardo,研究方向为肠道免疫机制等。

参考文献:DO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jz/9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