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提到“诗仙”,很多人的脑子里就浮现了那个一身白袍,长髯飘飘,举杯邀月,醉酒诗百篇的李白形象。其实不然,在以前“诗仙”是一个泛称,诗写得好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诗仙”。比如唐宣宗就在白居易死后,写过一首《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其追思之情,跃然纸上。宋代名家严羽也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他把李白称为“李天仙”,李贺称为“李鬼仙”,由此可以看出,“诗仙”不是李白特有的称号。图
上阳台帖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百折不屈的”诗仙“刘禹锡的前半生一路顺遂,他十九岁外出游学,彼时他在长安城里就有了一点名气。二十二岁高中进士,和他一起中榜的还有柳宗元,他们两人一生深厚的友谊也始于此。等他二十九岁时,又升任淮南节度使,可谓是平步青云。过了两年,又升官了,任监察御史。这个时期的刘禹锡,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好友柳宗元也在御史台工作,两人仕途顺遂,日子逍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唐顺宗即位后,踌躇满志,重用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准备推行一场改革,革除旧弊,开启大唐新的风气。这场改革史称“永贞革新”,但很可惜,因为旧派势力过于庞大,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不仅刘禹锡遭到贬谪,就连顺宗皇帝也被逼得退位。图
刘禹锡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心态还是很好的,他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在去朗州途中,他写下一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充满着斗志昂扬的气势。可是,这在朗州一待就是十年。即使刘禹锡有着满腔的热血,也在这十年的漫长蹉跎中,慢慢冷却了,他开始将不满倾注在笔下,期间他写了多篇讥讽朝廷权贵的文章和散文。他在《百舌吟》中写道:“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南方朱鸟一朝见,寂寞无言蒿下飞。”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鼓弄舌头的“小鸟”,也就只能在春天的时候叽叽喳喳,等到夏天一来,你们就要躲到草垛子底下去啦!“夏天”还没到,但刘禹锡的春天来了:元和九年,刘禹锡回京,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在朗州待了整整十年。不过还好,刘禹锡还年轻,他相信这次回京,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在朗州的十年打磨,一点没有磨掉他的“狂傲”,他在回京后写下:《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对朝中新贵极尽嘲讽之能事。那些新贵们看到后,鼻子都气歪了。很快,刘禹锡又被贬了。本来是要被贬往更偏远的播州,幸亏因为柳宗元的求情,才改为连州。笔者猜测柳宗元在送别刘禹锡时,肯定会说些劝诫慎言之类的话,但刘禹锡根本不会听。图
柳宗元一直到宝历二年,刘禹锡才又回到长安。这时候的刘禹锡已经五十五岁了,离他第一次被贬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当众人都以为这次回京的刘禹锡会“乖”一点,可惜那只是“你以为”。回京第二年,已生华发的刘禹锡重游故地时,就上次的诗作,进行了续作,声明”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每每读到这首词,笔者都深感佩服:在外游荡二十余年,一身傲骨丝毫未减,从来不畏权贵,不惧谗言,这样铁骨铮铮的刘禹锡,谁敢说他不是“诗仙”?二、不当官可以,不寻仙不行,李白,洒脱的“诗仙”中国人没有不知道李白的,李白太有名了,他可是盛唐的“封面人物”。余光中先生说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从小就是个“天才”,十五岁时,写的诗就在社会权贵中广为流传。也就是在这个岁数,李白就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寻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在唐朝时期,李氏自称是老子李聃的后代,道教成为了唐朝的国教,李白一生都信奉并追随道教。图
李白古人读书大多是为了入仕,更何况才华横溢的李白?但是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李白三十岁的时候,还是一介白丁,他带着诗篇到处拜谒,均无果。即使有着誉满京华的才华,也无用武之地。直到李白四十二岁时,受到贺知章盛赞的李白才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唐玄宗很想看看,这个贺知章口中“太白金星下凡的谪仙李白”,究竟有什么能耐。凭借着多年游历的见识,李白对唐玄宗的发问都做了完美的回答。于是,李白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可惜,这个翰林学士只是帮唐玄宗写诗。风流的唐玄宗让李白为后宫妃嫔们作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这是著名的清平调的其中一首,足见李白的文才斐然。但久在后宫写这些”花间诗“,根本就不是李白入仕的本意!此时的李白已经四十二岁了,好不容易入仕,他能甘心吗?当然不能!写了一年“花间诗”的李白,意志消沉,又看不惯高力士的做派,当面折辱他。高力士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终于,李白被“辞退”了。“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又开始了他一生的大业——寻仙。一年后,四处游览的李白遇到了唐朝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甫。这一年,是我国诗坛最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两个最伟大的诗人见面了。四十四岁的李白和三十三岁的杜甫,相谈甚欢。李白豪爽不羁的性格,深深感染了杜甫,在两人离别后,杜甫写了多篇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图
杜甫比杜甫大了快一轮的李白带着他做了什么事呢?寻仙!李白说服杜甫,自梁宋出发,一路寻仙问道。路上碰到了高适,李白又把高适拉到了“寻仙大队”中来。三个人从春天找到秋天,腿都跑断了,还是没找到仙人,最后高适写了一首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退团”的想法。高适和杜甫走后,李白自己继续寻仙大业。史载,李白在齐州紫极宫拜谒道士高如贵并被授以道箓。李白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道教,也算给自己的寻仙大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拉拢杜甫、高适寻仙的事情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不过也只有李白这么率真的人,才能做出这样天真烂漫的事。干净的笔才能写出干净的文章,李白的笔充满了热情,所以才可以写出这么多浪漫的诗篇。就像他出长安一年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写的那样:“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当官可以,不寻仙不行!三、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天妒“鬼仙”李贺是和李白、李商隐并称唐诗三李的大才。他的家境很贫困,但李贺从小就很聪明。民间传说,在李贺七岁的时候,就写了一首《高轩过》震惊韩愈。图
李贺李贺读书十分刻苦,李商隐评价说:“你这般读书,迟早要呕出心血”。在他十八岁时,参加科举。因为父亲去世,不得不回去守丧三年。李贺十九岁时写下《出城》:“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突然降临的变故,给了李贺沉重的打击,然而,命运对他的磨难才刚刚开始。李贺守丧期满,中进士。进京之后,因为才华过高,遭到小人的妒忌,他们杜撰了一些莫须有的留言中伤李贺。李贺在长安呆的三年里,只当了一个九品的小官。李贺深深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与险恶,写了大量讥讽现实的诗。他的诗文辞优美,观点犀利,享誉一时。但始终没得到重用,直到后来他病死了,也不过二十七岁的光景。天公善妒,李贺的悲惨遭遇,每每读来,令人扼腕叹息。结语“真正的勇气是你看清生活后,还依旧热爱它。”无论刘禹锡、李白还是李贺,他们都有着和生活抗争的勇气。刘禹锡的倔强、李白的豁达、李贺虽然生活凄惨,但也从未妥协。在笔者看来,所谓的仙气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而是“食尽人间烟火,不染凡世风尘”的傲骨。参考文献:《唐诗百话》《李太白诗选》《沧浪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