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75.html泉州地少人多,传统农耕并不足以生养。因濒临大海,泉州人很早就懂得以海为田,通过海上贸易获得生存资本。宋室南迁与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极大地推动泉州的海外贸易,同时也开辟了多条泉州通往异国邻邦的海上贸易航线。南宋惠安人谢履在《泉南歌》中就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也提到:“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泉州港口”书影赵汝适任泉州市舶提举期间,因暇得以遍览蕃图,撰有《诸蕃志》一书。书中记录下多条以泉州为基点,通往南洋诸国的航线:《诸蕃志》书影泉州至交趾、占城、真腊航路从泉州出发,舟行十余日可达交趾。由泉州港启航,通广州,过万里石塘,经交趾,顺风舟行20余日可达占城。占城使臣向宋朝朝贡,多搭乘泉州海商的船到中国。从泉州往真腊,顺风一个来月就能抵达,如从占城启程,大概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交趾(越南北部)所产有沉香、蓬莱香、珠、贝、木棉、吉贝等物,福建海商常往贸易,也有很多商人受到交趾国王的器重,被委以官职的,史称:“闽人附海舶往者,必厚遇之,因命之官,咨以决事。”沉香占城(越南南部)土产有象牙、黄蜡、乌樠木、白藤、犀角等,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与海外诸国贸易的中转站,在《涑水纪闻》一书中,首见泉州商人往占城的记载,北宋庆历三年(),泉州商人邵保“以私财募人之占城”。南宋时,又有泉州海商陈应、吴兵、王元懋等人到占城做生意。据当时福建市舶司给朝廷的报告中就提到,纲首陈应到占城自贩货物,回国时载乳香、象牙及使人入贡。纲首吴兵也从占城运回占城蕃首进奉的白乳香、象牙、附子沉香、笺香、南木、黄熟香等物。而王元懋则在寺院中随僧人学习外文知识,后随商船前往占城,因通晓蕃汉文字,深得占城王器重,嫁以王女,后归泉州,成为往来中国与占城之间的大海商。占城之于福建,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宋代占城稻的引种。据乾隆《泉州府志》所载:“占城稻,耐旱,白、赤、斑三种,自种至获仅五十余日。五邑俱有。《湘山野录》: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抑,闻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得一十石以遗其民,使莳之。”吴远鹏先生通过爬梳文献,认为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遣使求得占城稻种让福建引种,三年后,再推广至江、淮、两浙地区。占城稻真腊(柬埔寨)物产有象牙、暂速细香、粗熟香、翠毛、笃耨脑等物,北宋政和年间(-),泉州与真腊就有贸易往来,南宋乾道七年(),也有四艘真腊海船往舶泉州的记录。宋元之际从泉州贩往真腊的,主要是泉州生产的青瓷器。翠毛除此之外,泉州海商也曾前往罗斛(泰国)、蒲甘(缅甸)等国进行贸易,当时主要是从泉州运去五色缎、白丝、青白瓷等物,换取大米、木棉、细布匹等。景德元年(),蒲甘国遣使与三佛齐、大食国入贡;崇宁五年()又入贡。泉州至三佛齐、阇婆、渤泥等国航路三佛齐在泉州之正南,冬天自泉州港启航,经凌牙门,由马来半岛往南可至三佛齐,或循占城航行往南亦可达。阇婆“于泉州为丙已方,率以冬月发船,盖借北风之便,顺风昼夜行月余可到。”渤泥“在泉之东南,去阇婆四十五日程,去三佛齐四十日程,去占城与麻逸各三十日程,皆以顺风为则。”南海诸国中最大者,扼南海诸番交通之咽喉,舟舶辐辏,万商云集,因物流集散而成为南洋最富有的国家。土地所产有瑇瑁、降真香、丁香、檀香、豆蔻,另外从大食运来的真珠、乳香、蔷薇水、没药、芦荟、苏合油、珊瑚树、猫儿睛、琥珀也在此转售,中国商人以金、银、瓷器、锦绫、缬绢、酒、大黄、樟脑与之博易。豆蔻莆田《祥应庙记》碑刻就提到:“泉州纲首朱舫,舟往三佛齐国,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险阻,往还曾不期年,获利百倍。”南宋时三佛齐海商到泉州的也很多,史称“三佛齐之海贾,以富豪宅生于泉者,其人以十数。”可见泉州与三佛齐两地商贸往来之盛。《祥应庙记》拓片阇婆(爪哇),为泉州商人船只住泊的主要港口之一。其地出龙脑、茴香、胡椒、硫磺、红花、苏木等物,中国以川芎、硃砂、砒霜、漆器、青白瓷器与之交易。元代,改名爪哇,至元二十九年(),元朝出兵二万征爪哇,从泉州后渚港发舶千艘,遭风折损颇多,兵败后病卒百余人居留该地,与番人丛杂而居。周致中在《异域志》一书中也提到:“泉州与爪哇之杜板间,每月有定期船舶通往,流寓其地之粤人及漳泉人,为众极繁。”龙脑树渤泥(文莱),泉州与渤泥往来由来已久,早在北宋元丰元年()二月,渤泥王锡理麻惹就“遣使贡方物,其使乞从泉州乘海舶归国,从之。”可见当时泉州与渤泥的海上航线已经建立起来。现珍藏于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Library)的明万历年间的传抄本《顺风相送》一书,是宋元以来福建舟师根据长期的航海经验积累撰写的一部海道针经,经明代永乐年间由中国官员根据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实践相结合后,累次校正古本传抄而成。该书中也保留着一段当时泉州往文莱的航路情况:“泉州往勃泥即文莱长枝头开船,单丙一夜一日、丙午针好风五日,看见小吕蓬山。丙午一日一夜见芒烟大山,北边是吕蓬大山,见门内从边落去。丁未见有一门不可入,沿山边落用单丁见三牙七峰,洋中有凌礁,礁行船仔细。又使二日一夜见沙奇头有浅,船使竹山边,见一列老古,船身半奇头。单午一夜一日出见大小罗模山,见古幞山,又见圣山,对开来高大有云,犀角山尖。坤未取昆仑山,外有老古浅,平使船门。坤未、单未沿崑峷使,取长腰屿有门,丁午取鲤鱼屿,收毛花蜡,是勃泥也,即文莱。”《顺风相送》“泉州往勃泥即文莱”泉州至菲律宾航路泉州至菲律宾航路有两条,一条从泉州出发,经广州、占城、渤泥、至麻逸;一条由泉州出发,经澎湖、琉求(台湾)至麻逸。由于后一条航路要横渡台湾海峡,风险较大,在宋代主要还是走前一条航路。麻逸(菲律宾),在渤泥之北,土产黄蜡、吉贝、真珠、瑇瑁、药槟榔等,中国商人用瓷器、铁鼎、乌铅、五色琉璃珠等与之交易。宋代,泉州海商已开辟出两条前往麻逸的航道,两地贸易往来密切。三屿为麻逸属国,其地有加麻延、巴姥酉、巴吉弄等部落。泉州在宋元时期,曾以文身技艺驰名海外,据《岛夷志略》记载,当地人也曾磬其资囊前往泉州纹身,相传这种文身风俗早自唐代就有了,史料记载:“男子尝附舶至泉州经纪,磬其资囊,以文其身。既归其国,则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坐,虽父老亦不得与争焉。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马可波罗也提到,东南亚人民欲以针文其身者,皆纷纷来至泉州,盖此市内有许多业此之高手故也。《岛夷志略》中关于“泉州纹身”的记载值得一提的是,在加里曼丹岛至菲律宾群岛一带,还广泛流传有“龙瓮”崇拜的习俗,当地至今还保留着传统节日“龙瓮节”。明张燮《东西洋考》“文郎马神”条就写道:“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器。又好市华人磁器,画龙其外,人死,贮瓮中以葬。”所谓龙瓮者,盖瓮上绘有一龙盘绕故耳,据说这种龙瓮为爪哇、渤泥以及菲律宾的猎头部落所珍存,且代代相传。而这些龙瓮,又多为泉州晋江磁灶窑所产。磁灶窑龙瓮海上看星星有时并不浪漫大海的幽蓝对于喜欢冒险的人有着天然的诱惑力,亦如群星闪烁的夜空,有着太多的未知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发现。当大海与星空这两组意象拼接到一起时,海天一色,星空倒映,随波摇动,“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词句也不断闪现,似乎这个时候最浪漫的事就是躺在甲板上,与伊人同望一片星空。不过对于到海上看星星这件事,我们似乎赋予了她太多想象意味的色彩,有时并不是那么浪漫,因为真实的大海并非一直如此温顺。翻卷的巨浪不时打向甲板,随船晃动的人儿还要经受胃内的翻腾,更为可怕的是船只随时可能偏离航线,这时候看星就成为一种任务,星星还是那些星星,不过原有的闲情逸致早已被生存的现实所挤压。船员对于海上星象知识的积累,其实也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习得的。在缺乏精确定位仪器的古代,为了保证航行的安全,仰望星象是判断船只位置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航海家对海洋星象的观察由来已久,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海中五星顺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二十八卷、《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海中日月慧虹杂占》十八卷等典籍,这些有关“海中占星术”的书籍虽未能流传下来,关于书中的具体内容我们现在也无从知晓,但在汉代,我国海上先民已知道通过仰观星象以指引航行却是事实,成书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就写到:“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已掌握在航海过程中以北极星来定向的知识。晋葛洪在《抱朴子》中也指出:“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东晋法显浮海东还,自师子国到耶婆提国中就写到:“大海弥漫无边,不识东西,唯望日月星宿而进。”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其《瀛涯胜览》一书中的“纪行诗”中也提到:“舟人矫首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成化十五年,张祥以行人司副使的身份前往琉球册封国王尚真,李东阳赋诗相赠,有诗句:“南船去日占风信,(凡使海国,以冬至日开洋)北阙归时望斗杓。(海舟惟视北斗为的)”张燮在其书中也提到:“驾舟洋海,虽凭风力,亦视潮信,以定向往。或晦夜无月,惟瞻北斗为度。”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古代的天文航海中通过日月星宿的流转,尤其是以北斗来进行航向判定的传统由来已久。北斗与北极星因其易于辨识且有规律可循,故而在船民心目中有着神圣的位置,即是船员辨明方向的指引,还是判断季节的标志。这种以日月星宿在不同季节与时辰的流转升降的观测方法,便成为观星定向的知识来源与实践基础。对于近海捕鱼的渔民来说,基本是以北极星来确定航向,而对于远洋航行的船舶,因缺乏其他陆标作为参照物,所以还需依靠更多的星象来配合,才能更为准确的定位。在《顺风相送》中我们可以读到:“观星法”、“定日月出入位宫昼夜长短局”、“定太阳出没歌”、“定太阴出没歌”等歌诀,在《指南正法》一书中也保留着:“观星法”、“定昼夜长短”、“定太阴出没”、“定太阳出没”、“定逐月日出入宫位”等资料,而在《指南广义》中也留存有“月华出时诀”、“太阳出没歌”、“太阴出没歌”、“观星图”等记载。古人通过星象所处方位,并与航海罗盘相配合,便能确定船只航行的方向;而《指南正法》与《指南广义》中,还草绘有凉伞星、水平星、灯笼星、织女星、牛郎星、北斗、华盖、小北斗、南斗等星象,并记录下星位,这对我们进行星象比较提供基础性资料。如果说通过日月星宿来定向是天文航海术基础的话,那么懂得通过测算恒星出水高度以判定船只所处纬度位置,则是对天文航海术的提升优化。作为郑和船队随行人员的巩珍在其编著的《西洋番国志》一书的自序中就道:“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惟观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通过星斗与海平面的距离测量,便可知晓船只所处纬度。从观星定向到牵星定位,这是天文航海术质的飞越。▲过洋牵星图根据牵星图所示星象,除了《指南正法》所记九种外,又有南门双星、西北布司星、西南布司星、骨星等星象。就牵星法而言,也不再是单纯地观看一个星象,而是将几个星象合成一个星组进行综合判断,这种以牵星指数进行计算的方法也使船只定位更为精准。这种测量星象离水指数技术的运用,又离不开牵星板的使用。关于牵星板,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文献,为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周髀算尺”中的一段文字,其文曰:“苏州马怀德牵星板一副十二片,乌木为之,自小渐大。大者长七寸余,标为一指二指以至十二指,俱有细刻若分寸然。又有象牙一块,长二尺,四角皆缺,上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等字,颠倒相向,盖周髀算尺也。”▲牵星板根据严敦杰、金秋鹏等人的研究,认为牵星术是阿拉伯传入中国的,就“指”而言,按十二指为七寸余,以明代度量衡换算,可知一指长约二厘米。以阿拉伯的牵星法,是用一根绳子穿过牵星板中心,绳长约为眼睛到撑直手尖的距离,约为七十二厘米,如果使用娴熟,则可以直接手执牵星板,径直观测。不过与阿拉伯不同的是中国的牵星板还有一块长二尺、四角按半指半角一角三角缺损的象牙板辅助测量,在《郑和航海图》、《西洋朝贡典录》等书中,均有指、角(脚)的运用。▲牵星板观测示意图▲阿拉伯牵星板用于观测恒星高度示意图康格里夫绘于年牵风逐浪出大洋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而言,不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实地调查,都还能看到量天尺与裸掌测星的传统,从中我们也可发现指掌的运用以及测量工具的制造使用的内在继承逻辑。在海南文昌,当地舟师也有以“掌”表示星辰的地平高度的传统。观星时,伸直右臂,手指指向左侧,拇指向下与海平面相接,小指朝向上方,当恰见被测恒星时,称为一“掌”,约合20厘米。以观测北极星为例,如果星位高为一掌,表示船在海南附近海面,如果星位只有半掌,即北极星位于中指位置,则表示船在越南东部海面。在南海水域航行的船只,则会通过观察南十字四星与南门双星的出没方位与海平高度来判定船只所处的地理纬度。据《明史?天文志》记载:“南极诸星,古所未有,近年浮海之人至赤道以南,往往见之,因测其经纬度。”而在南太平洋岛屿,当地土著航海家同样掌握着一套通过星象、洋流、风向、候鸟等信息来进行导航的航海技术。在迪斯尼动画《海洋奇缘》中,就展现了在充满古老大洋洲文化气息的海域,波利尼西亚人部落酋长的女儿莫阿娜(Moana)接受大海的召唤,为拯救部落的未来,在祖母的鼓励下独自踏上了寻找风和海的半神毛伊(Maui)并归还万物女神的“特菲提之心”的航海之旅。在毛伊的教导下,莫阿娜也习得了以掌测星等航海知识。随着西方“先进”航海技术的传入,尤其是近代仪器的辅助定位,环太平洋地区的传统航海技术也被逐渐取代,如何学习、复原和传承传统航行术,让这种船家社会的传统航海记忆与技艺得以重新活化,而不是成为博物馆内展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单演示,便成为接下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风帆时代,海风既是舟船前行的主要动力,也是引起飘风海难事件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船民出海时要进行“占风”,同时还需要在出洋前及航行过程中不时通过“占云”、“占虹”、“占雾”、“占电”、“占天”、“占日”等方式来预知风向转变以及台飓到来的原因。也正由于风与航行息息相关,所以与风有关的占测谣谚也最多。古人在行船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如何按每月潮汐的变化来判断风力大小,同时根据四季来对不同风信加以预测,进而了解到风信与节气之间的关系,认为风向的变化与“地气”转变有关:“清明以后,地气自南而北,则以南风为常风。霜降以后,地气自北而南,则以北风为常风。若反其常,则台飓将作,不可行舟。”是以清明后多南风,霜降后常北风,如出现反常风向,则是台飓到来的征兆。飓风vs台风古人对飓风与台风也有明确的界定,而且懂得以月令的不同来判断台飓的大小: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骤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倐止,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九月则北风初烈或至连月,俗称为“九降风”。飓风虽是骤发,但也并非不可预测,“飓风将作,地气先变,每风静日朗之时,忽然白浪腾空,如鸣鼓殷雷,声闻数千里,谓之涌浪,又或海水变为腥臊,则数日之内飓风必起,谚所谓‘海神未动,山神先动’也。”就台风而言,也有谚云:“四月一雷割网走,五月一雷断风吼,六月一雷止九台,七月一雷九台来。”海上遇龙神古人在航行过程中还留意到人自身机能的变化反应,如果突然出现头昏脑热,也是天气变异的前兆。在海上遇到大风雨,古人认为这与神灵的活动有关,并将每月出现大风雨的日子与龙神出行联系起来,而每次龙王出行的活动,又以各种事由加以标识:如碰到上面所提到的这种有大风雨的天气,舵师一般是以预避为应对措施,需紧急降帆的要迅速降下,能靠岸的也尽量停泊到安全港澳。就港澳的选择而言,也要依风向而定,是谓“凡滨山寻澳泊船之处,南风则以南负山而北面海者为澳,北风则亦北负山而南面海者为澳。”遇到“龙吸水”猪头骨﹑雄鸡毛﹑黑狗皮﹑人发都有大妙用由于飓风具有环转四向的特性,所以如果船只正面碰上,则是很难避开的。这种风民间又称之为“鼠尾”,所谓“鼠尾者,天际云气一点如黑子,须臾,黑气一线直上,猋风暴雨卒至。”▲海上“龙吸水据惠安大岞村造船匠师张国辉师傅讲述,如果是遇到龙卷风,要抓紧时间将船上物品抛向空中,让风卷走,这或可保船只平安,如稍一迟缓导致船只被卷,则很难逃脱;另外,如果是远远就看到龙卷风往船只方向袭来,则可以烧猪头骨,因为燃烧的味道很不好闻,龙卷风就不会靠近,这也是避开“鼠尾”的一种民间厌胜方法。▲猪头骨就这种“招风止风”的法术,《兵录》一书也有记载:“五酉日烧三家雄鸡毛,扬其灰,风立至;更扬之,风。江海中卒遇恶风,烧黑戌皮,灰扬立止,此法甚妙。猪毛、人发能制龙。”此外,崇武一带还有包盐和米沉水底的习俗,也有说是包金子的,据说这样也可以避风浪。当然,行船时最安全的防护措施就是提早准备,最好不要遇到风暴。▲龙卷风模拟下船只翻覆实验示意图八面风来从避风到借风航海舟师正是通过对风的认识与掌握,懂得了如何预避风暴的正面冲击,也知晓怎样借风以控制驾船速度。同时在行船过程中,还能依据不同季节的风信特性,感受风力的大小,确定舟船的体量并做风帆的调整。早在宋代,舟师也已认识到“风有八面,唯当头风不可行”的原理。对驾帆的技巧也相当娴熟,知道善于用风要比撑篙所使人力更为高效迅捷。除此之外,古人还懂得用竹竿系上鸟的羽毛以确定风向,这应该也是后世船舶桅杆上所系“一条龙”“蜈蚣旗”“头巾顶”及桅杆顶所立“乌鸦旗”等测风仪的早期形态。通过帆、篷的组合搭配,尤其是“野狐颿”以及不同高度大、小颿的配合,使得不同空间的风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这也表明宋人已懂得利用垂直风,以控制船只的平衡性。▲福建乌鸦旗▲船旗标志释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人已懂得如何在逆风的情况下怎样戗风而行,正是这种委蛇而行的走船方式,使船只即使是碰到逆风还能缓慢航行。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也提到船只的“之”、“玄”走法:“凡风从横来,名曰‘抢风’。顺水行舟则挂篷,‘之’、‘玄’游走,或一抢向东,止寸平过,甚至却退数十丈。未及岸时,捩舵转篷,一抢向西,借贷水力兼带风力轧下,则顷刻十余里。或湖水平而不流者亦可缓轧。若上水舟则一步不可行也。凡船性随水,若草从风,故制舵障水使不定向流,舵板一转,一泓从之。”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书影这一逆风而行的走船方式,民间也称之为“敲戗”、“织戗”,这种风、帆、篷、舵的合力配合,也成为传统风帆时代船只尚能逆风织行的前进动力。编辑:牧弘君
参考文献略
作者:默堂菌,来自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图文转载于博物馆文学菌等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或者原平台所有
授权转载,特此鸣谢
牧弘书院
君子自牧圣人至弘
定位于人文教育的书院品牌
点击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