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http://www.baidianfeng51.cn/index.html摘要
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物学思维”。生物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充满了“创业思维”。本文对生物学思维的要点进行了梳理,并与基于效果逻辑的创业思维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身处不确定性时代的我们实现价值创造提供启迪和思考。
大约35亿多年前,海洋中出现了“蓝藻”——现存最为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生命在一个沉寂的物理世界中诞生,在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和演化(本文中的“演化”包括“进化”和“分化”),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生物学思维”。生物演化的过程就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充满了“创业思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萨拉斯通过访谈专家型创业者,总结了他们面对不确定性做决策的五大原则:手中鸟原则、可承担损失原则、柠檬原则、疯狂被子原则和飞行员原则,把这些原则用一种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创业思维”。生物学思维和创业思维底层逻辑一致,目标同向同行,“方法”异曲同工。
生物学思维简介
生物学思维就是用生物学现象、原理和规律所体现的哲理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1生物学思维的内涵生物学思维就是如何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强的底层思维。
2生物学思维与物理学思维之比较生命诞生于物理世界中,在这里将生物学思维与物理学思维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
第一,研究对象的“秩序性”。与生物学相比,物理学研究对象往往有着相对稳定的“统一秩序”。比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用一个公式就可以概括某一个物理现象、原理或者规律,物理学中的公式很多很多,显得那样优雅美丽;生物所处的环境是混沌无序的,因此,生物学中几乎看不到一个像物理学中那样简单美丽的公式或者学说就可以概括某一个生物学现象、原理或者规律,也很少有哪个学科的主流理论会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在生物学中那样常遭质疑。
第二,应对复杂系统的方式。物理学思维喜欢将复杂系统抽象简化,生物学思维注重复杂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与协作。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一位奶农(养奶牛的农民)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雇用了两个顾问,一位是生物学家,另一位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考察一周之后,提交了一份长达多页的详细报告,写明了每头奶牛的产奶量的影响因素,例如天气情况、奶牛的大小和品种等。他还向奶农保证,只要严格按照建议执行,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可增加3%至5%。而物理学家只考察了3个小时就回来了,然后宣称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能够适用所有奶牛的高效解决方案,并且可以将产奶量提高50%以上。奶农问:“那么,你说应该怎么做呢?“好吧,”那个物理学家回答道,“首先,假设你有一头身体为球形的奶牛……”
第三,研究对象是否可预测。物理学很多现象(量子物理学除外)用现有的条件是可以预测的,比如日食、月食、流星雨;生物学上几乎没有这样的“捷径”,生物学现象往往是可追溯不可预测的,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的现之前,没有人预测到这种病毒会出现并且席卷全球,甚至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疫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后,我们可以进行溯源、研发疫苗、积极应对,但是我们现在依然无法预测将来的某一天是否会出现另外一种病毒或者其他生物,像新冠一样给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刚刚从以上3个方面对生物学思维和物理学思维进行了对比,以增进大家对生物学思维的理解。这两种思维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他们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如果要从一个复杂系统中抽离出一般的规律,这时是需要用物理学思维来去粗取精;更多的时候复杂系统由于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会产生新的信息、新的事物,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故障、新的问题,这些“新东西”在出现之前我们是无法预测的,这时就需要用生物学思维来积极应对、深入分析各个因素来加以解决。
生物学思维的要点
我们这里讲的生物学思维,不是生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和谐共生、共创未来”的“新丛林法则”,即要拥抱不确定性、悦纳自我、忠于使命、互利共赢、反脆弱,面向未来生存发展并进行价值创造。
1拥抱不确定性生物演化永不停息,可以回溯,难以预测。演化本身是无目的的、盲目的,不知道未来,但依然要拥抱不确定性,积极行动,在与复杂环境的互动中,实现生存发展,去创造未来。
生物演化的进程是拥抱不确定性的过程,生物学上一些重要的发现也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结果。例如,遗传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核糖核酸干扰技术(RNAinterference,RNAi)的发现就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结果。最初,遗传学家们试图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颜色更深的紫色矮牵牛花。他们在发现矮牵牛花中控制紫色性状的基因后,便设想再加入另一个基因拷贝,以使花朵紫色更加浓艳。然而,结果得到的花朵却几近白色,新加入的遗传信息不但未能让紫色矮牵牛花变得更浓艳,反而使它失去了紫色。研究者们没有因为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而感到气馁,而是接受这个意外结果并深入研究,最终发现可以利用核糖核酸的小片段阻止特定基因的表达,造成“基因沉默”,于是核糖核酸干扰技术便诞生了。
当然,仅仅守株待兔等待意外发生,然后加以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不安分”的生物学家们还会积极地采取行动,通过“制造不确定性”来发现“新大陆”。在试图培养某种特定类型的细菌,例如某个可能会生成特定化学物质的细菌变体时,他们会采用一种通常被称为“诱变”(mutagenesis)的方法,就是通过积极的尝试来诱导产生突变。例如,对生命体进行辐射,或让它们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等。
虽然这种做法听起来会令人稍感不适,但它绝不是无的放矢。当我们预测不出某个复杂系统可能会产生何种反应时,或者无法确定基因组中的哪些变化可能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时,我们通常需要利用一定的随机性来找出系统的行为倾向。从根本上说,这些系统都是非常复杂的高度非线性系统,所以我们不得不“借用”自然进化进程中的“修补”措施,来探索它们的运行方式,以创造新的价值。
创业者都是积极拥抱不确定性的人,创业精神来源于不确定性,而非风险(买保险就可以);创业者并非冒险家,而是不确定性的探索者。企业家(创业者)因为承担并管理了不确定性,所以会获得更多利润回报。
我们要拥抱的不确定性是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非我们自身的不确定性。世界越不确定,我们越需要寻求自身的确定。以不变应万变,本意就是我们每个人要确定自己确定性的一面。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只要我们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行动,我们就是安全的。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在下文中找到,它们如同航海的灯塔,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2悦纳一切生物界是理性的,除了最有智慧的人类,其他生物似乎从来不会抱怨自己的“地位”高等或低等、所处的环境良好或恶劣,它们悦纳一切、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以生存为第一目标,首先要保证自己生存下来、再繁衍后代实现种群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活着,它们积极试错、主动求变,寻找合适的生态位,采取多种对策降低损失。
(1)生存第一。演化本身是无目的的、盲目的,不知道未来,不讲求目标,只有结果,唯一的标准是成功活下来或繁衍后代。比如仙人掌并不“好看”,长了很多刺,那是它的叶子,因为要把蒸腾作用降到最小保证水分不过多损失,以便在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就像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着,马云说:“活着就是创业者最好的战略”,求存是本质,活着是根本;这就跟生物在自然界的演化如出一辙,最后其实就是“剩者为王”。我们的毕业生也一样,首先要有工作,在社会上立足,生存下来,再谈发展。
(2)积极试错,主动求变。这里的“错”不是“错误”,而是“不同”或“创新”。前面说过,演化本身是无目的的、盲目的,不知道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生物演化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主观或来自神的意志的设计,仅仅是生物不断繁殖变异的尝试和自然环境毫不松懈的筛选。比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变异之后个体或后代可能更加强大,也可能死亡,只有经过环境的实践检验,才能知道这个“变异”有利还是不利。这就是前面讲的生物学思维“可以回溯,难以预测”的特点。所以,生物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实现进化的。“错”是一种哲学,一种生存常态。某种意义上来说,试错就是主动制造不确定性并从中发现新的机会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经营理念或是商业模式能够保证企业长盛不衰,永远成功,只有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永远保持求新求变、与时俱进,才有可能让企业存活地更久一点。对于个人也一样,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落后,只有积极试错,向前失败,才能有所成就。
(3)寻找合适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通俗地讲,就是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时空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和其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达到了最佳的关系。比如,在树林中,有乔木、有灌木、有小草,他们在不同的“时空位置”,各取所需、生存发展。再比如,哺乳动物作为高等动物一般生活在陆地上,但是鲸作为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在陆地上没法生存,所以生活在海洋中。恐龙曾经“称霸”地球,是名副其实的“强者”,但是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的骤然变化而灭绝。对于创业来说,资源总是向“强者”聚集,资本总是流向价值创造最大的地方,初创企业应该去强者不知道或者不想去的地方,才有可能活下来。做好差异化细分市场的定位,不去做跟正面和主流市场的领导者竞争的挑战者,也不做跟随者,而是去做品类构建,创造新的品类。对于个人来讲,与其盲目追求更强,不如追求“不同”,找好定位,精准发力,才能真正做到更好更强。
(4)多种对策,降低损失。资源是有限的,但繁殖又希望是无限的,对于一种生物来说如果它生得太多,它可能会因食物不够而消亡;如果它生得不够,它的“地盘”就可能会被其他物种占领,这就需要一个最优的繁衍对策。生物界有两种繁殖对策:第一,R对策。个体体型较小,繁殖能力较强,但寿命较短,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竞争力弱,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比如老鼠。第二,K对策。个体体型较大,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一般扩散能力较弱,但竞争能力较强,比如大象,老虎。概括起来说,保护后代的能力弱,我就小而多,增强适应和扩散能力,广种薄收,总有活下来的;保护后代的能力强,我就少而精,精耕细作、重点培养。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创业团队成员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就会造成管理的内耗和一些资源的浪费,沟通和协调的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在面临不确定性目标时,成员越多往往决策的难度越大。对于个人来讲,大学生朋友们在校期间要培养各种能力,既要有专业能力的深度,又要有可迁移能力的广度,成为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才能在应对挑战时有备无患,机会来临时从容不迫。
3忠于使命这里的“使命”指的是生物为了种群的基因传递和长远发展而“自我革新、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生物界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一个生命周期完成以后,它的任务或使命就完成了。“芳林新叶催陈叶”、“病树前头万木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陈叶”、“病树”是为了将资源——阳光、空气、水分、养分等让给年轻的子孙后代。“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吐丝作茧是为了给蛹创造更舒适的环境,以便能够早日“破茧成蛾”,更好地产卵繁殖后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即使已经凋落,也要化为泥土中的养分来滋养盛开的花朵。有一篇中学课文叫《斑羚飞渡》,讲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一老一少搭档一起向对面的山崖飞渡。小斑羚先起跳,借助老斑羚娴熟的技巧、在特殊的空中跳板——老斑羚的背上猛蹬一下,成功地飞越山涧。随着一只只小斑羚的成功飞渡,一只只老斑羚悲惨地坠落深渊。依靠着这样一种悲壮的方式,斑羚完成了整个种群的救赎,老斑羚自我牺牲的精神着实令人动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并不是一个遗憾,而是使命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个使命就是为了下一代、为了集体的生存发展而甘于奉献、勇于牺牲。
活着是一个重要的目的,但不是终极目的,活着是为了有意义,有价值,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对创业者来说,追求经济价值是必须的,但完全为了钱,你一定活不长、做不大;创业是为了解决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会给所在行业和产业带来更多更大的空间和机会,即为了行业和产业的发展需要而创新和创业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走得远。
对一个组织来讲,“基因”就是其精神内核,组织及组织中个体的使命就是要一起塑造并传承这个精神内核,只有这样整个组织才能行稳致远。就像我们现在经常讲的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政党有政风、企业有企业文化、校有校风、家有家风,一个组织的“风气”或“文化”都是其“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织如此,个人也是如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有这么一种精神:为自己所在的集体变得更好而贡献力量,同时也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比如我们的大学生,要爱国、爱校、爱家,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有了这种精神,你的内心就会时刻充满力量,支撑你走向远方;否则,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受欢迎、处处碰壁,最终一事无成。
4互利共赢生物从来不喜欢单打独斗,他们喜欢寻找“伙伴”形成“命运共同体”、寻求新的资源团体作战。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形成“种群”,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起来就形成“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大家各取所需,和谐共生。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体。在这类共生复合体中,藻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真菌可以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提供给共生的藻类,并将藻体包被在其中,以避免强光直射导致藻类细胞干燥死亡。二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
根瘤菌在豆科植物根内“定居”,植物供给根瘤菌以矿物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游离的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两者互利共生。人类肠道中的益生菌群跟人类也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商业上互利共赢的案例不胜枚举。对于个人的意义特别重要,不确定性时代,以自我为中心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是很难取胜的,独行快众行远,必须学会互利共赢方能行稳致远。
5反脆弱“反脆弱”这个概念来源于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事物从冲击中收益、在波动中变得更强大,对于这类现象,坚韧这些词语都不能准确地描述其本质,于是塔勒布用“反脆弱”(antifragile)这个词来定义脆弱的对立面。比如鸡蛋掉地上摔碎了,叫“脆弱”;纸团掉地上一动不动没什么损失,叫“坚韧”;乒乓球掉地上不仅没有损失还能够调整方向反弹回来,就是“反脆弱”。所以,“反脆弱”就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持续受益。
生物不断进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反脆弱”的过程。比如,哺乳动物的祖先是爬行动物,与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变温动物,通过卵生(下蛋)的方式繁殖后代,这些产在体外的蛋常常被恐龙和其他动物猎食或破坏,导致他们面临“灭种”的危险,于是他们积极求变,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那些把卵产在体内、为了在体内孕育后代(胎生)体温渐渐变得恒定的哺乳动物就产生了。
人类出现以后,那些“猛兽”对人类造成的生存压力一直很大。由于“打”不过它们,人类只好增强自己的感官系统和大脑的判断系统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同时,通过抱团取暖、团结协作来应对各种挑战。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生物演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脆弱”的历史,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受益,最终实现进化(成为更高等的生物,比如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或分化(比如狼和狗,适应不同的环境)。
从微观来看,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也是“反脆弱”的,其基本机构往往通过“弱键”链接。它们单个虽然弱,合起来却并不弱。比如,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DNA,它的基本结构单位中,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这样的弱键连接,能够以特定的方向自发组合起来,形成双螺旋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灵活地断裂或再次连接,使DNA能够稳定复制,承载着基因代代相传的使命。弱键看似弱,实际上它们是“反脆弱”的:它们柔韧、可逆,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如果想要增加组织的牢靠性,不需要纠结什么时候会发生极端事件、犯大错误,而是要想办法增强系统的反脆弱能力。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做法:第一,做生态。比如我国互联网三巨头——BAT,还有华为、小米公司等都构建了自己生态系统。在生态圈内,伙伴们通过分层组合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互补增值的同时具有聚变再生的能力。比如,美国的打压和制裁检验了华为的反脆弱能力,这几年华为的收入和利润仍然保持了正增长。第二,寻求更加灵活有韧性的管理方式。比如,源于日本、在我国被海尔等企业创造性运用的“阿米巴模式”。
对于个人来讲,要提升“反脆弱”能力,首先要改变认知。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有时给你带来惊喜、有时给你带来沮丧,所谓世事无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正是那些让你沮丧、痛苦的事情才能让你“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且危机中往往蕴藏着新机,生活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悄悄给你打开了一扇窗。其次,要改变行为。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特别是遇到逆境时,要尝试发现危机中蕴藏的新机,努力去寻找生活为你悄悄打开的一扇窗。最后,要改变策略。抱怨没有用,就坦然面对,把损失降到最低,盘点当下拥有的资源,再次出发,再创辉煌。
6创造未来从海洋中出现第一个生命开始,生物就理性平和、悦纳一切,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为了生存而不懈努力,他们积极试错、主动求变,采用多种生存对策、找准生态位、先生存后发展。在个体努力生存的基础上,他们忠于使命——为了种群的基因传递和长远发展而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同时,积极寻找外部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反脆弱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受益,最终实现进化或分化。
生物演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开弓没有回头箭。正如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一样,一旦出发,就没有退路,除了前进,别无选择。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按照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很少有人坐着等死。我们依然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向死而生,增强本领求生存、忠于使命求发展,我们抱团取暖、互利共赢、乐观地应对意外、反脆弱以便更好地生存发展,当然这些方面我们人类仍然还需要谦虚、虔诚地向我们生物界的“亲戚朋友们”学习。
生物学思维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分条论述了几点,管中窥豹、抛砖引玉。正如生物界的混沌无序一样,这几点内容也不是孤立、线性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共同体”。比如,悦纳一切需要找准生态位、忠于使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互利共赢也就是要构建生态,这些都是提升反脆弱能力以便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持续受益、更好地生存发展(图1)。
要创造未来,就需要拥抱不确定性;积极拥抱不确定性,需要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悦纳一切求生存、忠于使命求发展,抱团取暖互利共赢,增强反脆弱能力、乐观积极应对意外,把不确定性转化成渐确定性和确定性、进而创造未来(图1)。
图1生物学思维与价值创造的“内外双层互动”模型(范鹏珍,)
生物学思维与创业思维
1创业思维简介弗吉尼亚大学萨拉斯教授访谈了30名创业专家,总结了他们面对不确定性做决策的五大原则:手中鸟原则、可承担损失原则、柠檬水原则、疯狂被子原则和飞行员原则,把这些原则用一种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思维方式——“创业思维”,这个理论被称之为“效果逻辑”。子谦国际创业教育学院进行了进一步诠释,认为这五大原则分别对应资源、风险、合作、意外、控制(图2)。效果逻辑给出了我们面对不确定性做决策的基本逻辑:从拥有的资源出发,做可承担损失的事情,视他人为资源,对消极意外进行积极转化,掌控自己的人生,其核心思想是:面对不确定性需要创造而非预测(图3)。
图2创业思维五大原则(子谦,)
2生物学思维与创业思维之比较手中鸟原则——从拥有的资源出发。这一点与本文前面所讲的“悦纳一切”相似,不急不等,不愁不怨,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实现生存发展。
可承担损失原则——风险可控。从自己拥有的资源出发,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多种对策”降低损失,以利于生存发展。同时,增强“反脆弱”能力,也是降低风险的有效方式。
疯狂被子原则——生成团队。这一点与“互利共赢”相似,视他人为资源而非实现目标的手段,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柠檬水原则——意外转化。就是“反脆弱”,善于化危为机,使自己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持续受益。
飞行员原则——非预测性控制。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创造价值,创造未来。
忠于使命与朱燕空博士在《创业思考与行动》中讲的“欲望”有点相似,是一个人想做成某件事情的强烈的内在动机,是长期想做一件事情的根本动力。但是又不完全一样,使命是利他的,而欲望既可以利己也可以利他。
图3基于效果逻辑的人生价值创造模型(子谦,)
3生物学思维与创业思维的相通之处第一,底层逻辑一致。两者都认为面对不确定性需要创造而非预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强。
第二,目标同向同行。两者出发点都是面对不确定性,落脚点都是面向未来进行“价值创造”。
第三,“方法”异曲同工。两者都注重从拥有的资源出发,做可承担损失的事情,视他人为资源,对消极意外进行积极转化,非预测性控制,创造未来。
4生物学思维对于创业思维的拓展及意义第一,视野更加宏大。人类作为生物界进化出来的最有智慧的一员,创业思维实际上已经融入了其基因和血液之中。在30多亿年生物演化的宏大历史进程中来看创业思维,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激发其本身就具有的创业思维,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内涵更加丰富。生物学思维中包含着普遍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可以为创业思维提供哲学思辨工具。现代商业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更像生物学的逻辑,生物学思维可以为企业创新、增加存活几率提供启发,让人们更容易看到商业发展的规律,发掘别人看不见的商机。
第三,应用更加广泛。生物学思维是理解复杂世界、应对复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可用于别的学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进化算法模拟自然界进化过程,通过基于种群的迭代计算,能够智能化地优化、解决各类复杂问题。
综上,生物学思维与创业思维殊途同归。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积极拥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寻求自身的确定性:悦纳一切——从自己拥有的资源出发,采取多种对策——降低风险,做可承担损失的事情,忠于使命——用使命支撑自己行稳致远,互利共赢——视他人为资源而非实现目标的手段,抱团取暖、合作共赢,反脆弱——对消极意外进行积极转化,使自己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持续受益,非预测性控制——善于行动和创造(而非单纯计划和预测),用当下点点滴滴的行动汇聚成明日辉煌灿烂之汪洋大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用生物学思维和创业思维的“原则”去行动,让这些犹如明灯的“原则”,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参考资料
[1](美)塞缪尔·阿贝斯曼著;贾拥民译:《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5月。
[2]朱燕空著:《创业思考与行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年2月。
[3]生物学思维的五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