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http://pf.39.net/bdfyyxia夏ye夜
夏夜的星空安祥平静,小虫自在的低吟浅唱,走在灯火通明的成都街巷,夏夜中总会飘来了一丝优雅的芬芳,从远方花朵中散发来的挥发性的小分子混合物扩散到此,随着你的呼吸,飘散在空气中的花的气味分子钻进了你的鼻腔。
你的鼻腔内壁黏膜分布着约万个以上的嗅觉细胞,它们与你的大脑神经中枢紧密地相联,于是你驻足四望,希望顺着这一丝花香寻找到夜色中令人愉悦的花儿。寂静的夜晚,月华如练,你驻足良久,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盛开在月光下的花儿它会是谁?灯下蛾儿们纷纷起舞。暗夜之中,它们心中向往的是月光下的花朵那美味的蜜露。今晚,我们聊一聊成都的夏夜芬芳。
茉莉花
“夜深绿雾侵凉月,照晶晶、花叶分明。”成都夏日的夜晚少不了茉莉花芬芳的气息。茉莉花是来自木犀科素馨属的矮小灌木,在中国被广泛的栽培,应当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植物之一。
一曲苏南小调《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传唱世界经久不衰,甚至做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由飞船搭载飞向太空。全世界的人都了解中国人喜爱茉莉花,也盛产茉莉花,还常称它为“中国茉莉花”。不过,许多人并不太清楚,茉莉花其实并非原产于中国,而是原产于西亚和南亚。不过,茉莉花早在汉代时便已经传入了我国,因为进入中国时间很长,加之寻常可见,所以大家早已将它当做了陪伴于我们身边的中国乡土植物。
茉莉花的花名却是来自于佛经梵语“末利”的音译,也是古代印度使用的一种印地语,因为汉传佛教称此语为佛教守护神梵天所造,因此称其为梵语。最早时,茉莉没有今天的草字头,指的是当地的另一种花名,据传花如黄金色,有香气。汉译佛经中,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其中之一便是末利华香。
茉莉花传到中国后,就把末利附会在这种芳香洁白的花上了。又因为这种花香艳群芳,抹杀众丽,故又叫“抹丽”。到了宋代,才将这种花写成今天大家耳熟详的“茉莉”。北宋文学家女词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就记载了茉莉,从此茉莉花才成为一个中外合壁的植物名。其实这样的我们特别别熟悉的中外合壁植物名字很多,就比如“葡萄”最早是来自西亚的大宛语的音译,而苜蓿据考证来自于波斯语。
茉莉花花骨朵变像一颗颗雪白的珠子,加上香气扑鼻,所以古代的女子都特别喜欢把它插在发髻上做头饰,所以又称它为“鬘(mán)花”,鬘就是指头发美美的样子。髟部首biāo长和彡。古代仕女有斜簪茉莉花的风尚,称茉莉花为“簪(zān)柰(nài)花”。除了佩戴头上,也有女孩子用细线把茉莉花串成花串,然后再把它们挂在衣襟上做饰物。
对成都人来说,对于茉莉花还有另外一层的情感,成都人的生活离不开老茶馆,离不开茉莉花茶。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饮茶习惯都不同,不过,最爱喝茉莉花茶的也许就是成都人了。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西南更是茶的原产地,而据记载,自清乾隆初年,客家人便将茉莉花引种到成都。今天,客家人聚集的大面铺仍然是成都著名的茉莉之乡。清末,成都文化名人傅崇矩著有《成都通览》一书,他在书中记载成都茶馆“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街市坊间,触目可及。”当时的成都全城共有条街道,也就是说,几乎每条街巷都能找到一个喝茶的地方。
。
昙花
昙花花朵洁白,大而美丽,但是开花时间却很短。人们才用昙花一现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并不长久。南北朝年间,后秦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印度佛经《法华经》里,“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昙花进入中国后,人们将佛经中的花朵来为它取了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月出》描写了一位月下的美人,在皎洁的月光下,她身姿窈窕步履轻盈,让我无比思念,让我心生烦忧。虽说诗经的时代,中国的土地上,还没有昙花。但《诗经.月出》里的描写,用在昙花身上也是极为妥贴,昙花正是这样一位优雅的月下佳人。
昙花是成都人十分熟悉和喜爱的花卉,不过它同样不是中国本土植物,它原产美洲地区,是仙人掌科昙花属的植物。其实,整个昙花属不仅仅有昙花,而是包括了约19种植物。这其中,昙花在明朝后期的大航海时代踏上了中华大地,从此受到了中国人的无比喜爱。昙花是灌木状肉质植物,虽然直接看外观很难将昙花跟那些浑身是硬刺的仙人掌联系在一起,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昙花那宽阔的“叶片”其实是它特化的茎,扁平的茎代替的叶子光合作用的功能,而真正的叶子早就跟仙人掌的一样退化成了刺。
▲昙花的果
植物中花的开放种类按照开放时间可分为日间开放型、夜间开放型、昼开夜合型、单次开放、重复开放等。昙花和火龙果都是典型的夜间开放花,夜间开花的习惯也是继承了众多仙人掌科植物耐旱的优良传统,沙漠植物并不想让娇嫩的花朵被炎炎烈日烤焦。
虽然昙花进入中国后早已经不生活在沙漠里,但这个祖先带来的特性却保留了下来。它们的花开在夜晚九时到十时左右,昙花硕大的花苞缓缓张开,修长的苞片一片片立起来,散发出浓烈的香气。仅仅几个小时后的下半夜,花朵就开始收缩了,在太阳升起之前花已经垂下,花朵调谢荣华不再。昙花一现似乎好景不长令人惋惜,但却无比惊艳,人生短短若能如昙花惊艳一次,却也是不留遗憾。
紫茉莉
紫茉莉并不是紫色的茉莉花,和茉莉花也也完全没有亲戚关系。但是它也有如同茉莉一样的浓烈香气,花有许多种颜色,不过最平常的大多是紫红色的。大概这便是它们花朵名字的来历了。这种小花常在傍晚时分夜幕来临之前开放。这时正是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刻,于是成都人常叫它“晚饭花”、“煮饭花”这样亲切的名字。
紫茉莉的花会开放一整夜,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十点左右才依依不舍的枯萎。花后会结出黑色的球形果实,像一个个小地雷,又被称为“地雷花”。地雷花曾经却是如今早已系统演化为大叔级的成都人小时候最好的玩具,摘下紫茉莉的花朵,小心的从花冠管的尾部抽出花丝花蕊,放在嘴里便能吹出极为单调响亮的声音。小地雷摘下来,就成为弹弓天然的子弹。枝繁叶茂的紫茉莉的花丛辅展开来,通常会占据院落中一个很大的地方,于是躲在这样一个香气扑鼻的天然掩体后面,还有着无穷无尽的子弹,可以尽兴组队的玩耍弹弓大战。
对于紫茉莉,成都孃孃们却还有一些不同的记忆,紫茉莉紫红色的花朵,还常常被那时的女孩子们用来染红指甲玩耍,纤纤玉指“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反正这种快乐,今天埋头做功课上补习班的小朋友很难再体会到了。
夜香树
有些花儿就是不喜欢那和煦的阳光,也不稀罕那些扑棱扑棱的花蝴蝶和嗡嗡嗡吵个不停的蜜蜂。寂静的夜色,清幽的月光,以及傻头傻脑的夜蛾才是它们心中的好伙伴。夜香树就是这样的一种性格,所以虽说它并非只在夜晚开放,但是白天,它开出的淡绿或白色的花朵一点都不显眼,而且香味也不浓郁,甚至哪怕你把鼻子凑到了它的花序前面,也会疑惑,它们哪里香了?
夜香树并不算是一个让人感觉特别深刻的正经植物名。不过,一但听到一首歌,大家马上就对这种植物又无比熟悉了。相比起夜香树这个略显平淡的植物名,成都人更喜欢和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夜来香。
夜来香,意味着只有在月光下,才是它们开始表演的舞台。夜香树的花有着修长的身材,花顶端展开成一个个五角星,整体就像一个高脚的碟子。数量众多的小花组成了一个伞房式聚伞花序,每到晚上,夜香树的花就开始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让各种半夜不睡觉出来闲逛的小虫们纷纷拜伏于它的裙下,出来散步纳凉的人们也能几十米外闻到它极为迷人的芳香气息。
夜香树原产于热带、南亚热带等气候较炎热的区域,夜间开花的植物除了可以减少娇嫩的柱头和花药受到灼伤,最重要的是吸引夜间活动的昆虫来为它们传粉。夜间活动的蛾类对花的气味特别敏感。就算在绝对黑暗的条件下,夜蛾也能依靠花朵的气味定向,它们羽毛一样的触角里拥有着非常敏感且高度专一的嗅觉感受器,夜蛾通过各类感受器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嗅觉传导过程,甚至访花昆虫们还能够精确地识别其中特定的气味。访花昆虫先由嗅觉器官引导靠近花源,再由视觉器官发现花源,昆虫靠着这些感受器找到和选择各自喜好的花。
夜香树也并不是原产于中国的植物,这种原产南美洲的茄科植物很早就已传入中国,并广泛栽培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不过在缤纷的植物世界里,夏夜开花叫“夜来香”的家伙实在是有点多,比如晚香玉,夜香木兰都有夜来香的雅称,而夹竹桃科中还有一个夜来香属,这属里有一位成员植物名就叫夜来香。它们都顶着这样一个名头,似乎全都为了谁才是真正的夜来香,谁晚上才更香争来争去,好在,成都夏日的夜晚,夜来香的称号是属于夜香树的。
米仔兰
成都人习惯叫它米兰,不是意大利的时装之都米兰,也不是意甲球迷的AC米兰,国际米兰,而是一种叶子油光碧绿,花如金色的小米粒,气味幽香怡人的植物。“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米仔兰花量极大,在成都可以从夏天一直开到立冬。
米仔兰来自楝科,科代表苦楝,正是24番花信风的尾巴,同样是香喷喷的花。这科里还有一个香喷喷的好吃吃的香椿,这科大多个高,就它一个小矮子,花朵和叶片里都含有芳香类物质。米兰是中国原生植物,分布在华南(福建、两广和台湾)。古人常以“香花”代表忠贞,郑成功当年引进家乡福建的四种香花到了台湾,有树兰、含笑、夜合花与玉兰花,寓意以清幽的花香,来彰显自己的品格。其实,这只是个附会而已,树兰也叫台湾米仔兰,和灌木的米兰不同,本身就是一种高大的乔木。
福利时间
商务印书馆还为大家准备好了一份礼物和心意,只要大家在留言板中写下心得留言,我们将会选出一位真诚而又有才华的朋友,献上孙海老师的作品《街巷里的四季--成都草木寻踪》。
《街巷里的四季:成都草木寻踪》
上架类别:博物·自然
ISBN:9
定价:50.00元
页数:页
开本:32开
印次:1版1次
装帧:平装
出版日期:年5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植物科普作家、百万粉丝名博孙海写给家乡草木的倾情之作;漫步于成都的街头巷尾,惊喜发现如霞似锦的一城花事。
58篇亲切生动的植物随笔,余幅作者亲摄的风物照片,呈现古城的四季光阴;一本与植物对话的小书,带你走进文人墨客笔下的锦官城,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成都。
本期嘉宾孙海,职业撰稿人,植物科普作家,成都市青羊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花卉》杂志社编委。植物科普达人。善于用轻松风趣的方式进行植物轻科普创作,习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社会公众准确表述和解构植物知识,希望书写让社会公众能看明白的植物文化和科普文字。
编辑/南风
文字/孙海
电波里见
思斯:独立音乐人/电台主持人
听音乐: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搜索“思斯”
听节目:蜻蜓FM《思斯的一封情书》《成都新青年》
网易云音乐电台《PostRadio》
微博:
郑思斯郑思斯你是我的同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