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最好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55748.html
传说襄阳岘山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伏羲死后用身体化为岘山诸峰守护此地,颛顼绝地天通后建木剩余的根干化为岘山名景”岘石”,断掉的树冠化为龙虎岩,枝干被赤松子凿建为壶天阁,附近阳广洞又名岘石洞是仙人赤松子石室洞府。绝地天通之后仙人柏高曾用建木残余的神力通过岘石壶天阁上下于天。
《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山海经海内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吕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唐朝卢照邻《病梨树赋》:“建木耸灵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侧。”
这些古文献都不约而同提到“都广”和“建木”两个词。那么“都广”在何处?“建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木?古人何以将位于天地中心的圣树称为建木呢?《山海经》等所描述的“都广之野”据说是天地的中心,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由于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通过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传说岘山诸峰是伏羲葬襄阳后所化,为赤松子洞府道场。都广山即是岘山主峰,建木在岘石所在的位置,绝地天通后化为巨石屹立不倒。
岘山主峰海拔米,古名都广山,建木就生长在都广山野,为了断绝世人援木登天,颛顼帝砍断了建木绝地天通,山也被颛顼改名为肇山,盖因此山是万木之始建木所在,同时也是为了隐藏通天建木与都广所在,而建木亦化为岘石与壶天阁。《山海经海内经》:“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襄阳府志》记载:“华山又名望楚山、马鞍山、英山”,青水即发源于此延阳广洞、附山(尖山坡)、癞毒山冲流入襄水,后炸山开石已枯。肇山就位于华山青水之东,仙人柏高就是利用岘石壶天阁残留的建木神力上天的。据专家考证佛教传入中国后,肇山下建了延庆寺,所以此山又被改名延庆山。明朝隆庆年间又被当时的知府将岘首山和岘山之名分离,改为岘山。
岘山北坡沿石阶而上,有怒石突起,石头巨大,形状像蘑菇云一般,这就是岘石,岘石高为20余米。传说岘石就是古时的建木,被颛顼砍断之后剩余的根干化为岘石屹立不倒。岘石东边,有长厘米、宽70厘米的摩崖,字迹泯灭,是晋代所刻?岘石正面,是北宋元丰年间重刻的双钩楷书“岘石”,每字长宽60厘米,浑厚苍劲。“岘石”后面是龙虎岩,传说是建木树冠变化而成,岩之南有南宋程九万于年所书摩崖石刻,上面有当今襄阳保存最早的摩崖诗文。清朝郑梅岭诗《岘山十景》称“岘石”为“灵显石”。
“岘石”之东20多米远,有阳广洞,又称岘石洞或岘山洞。传说阳广洞是华夏第一仙人赤松子石室洞府,《路史》载“赤松家于石室之下,神农行弟子之敬,今襄阳之境也。”赤松子既是上古第一仙人,亦是神农、黄帝、帝喾和帝尧之师,还点化过炎帝少女赤灵、长桑君、昴日星官、墨子、张良与黄大仙等。被称为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
阳广洞外两侧崖上刻“啸月”和“栖霞”。洞外西侧,三块摩崖,经风削水蚀成为槽穴,它们可能就是晋代或隋唐的摩崖!其上方有一排摩崖:一为明代万历庚辰季春王朝儒所题《题岘石》——“巍巍一柱涌坡头”,其他字迹模糊。另为“阳广”两字,是宋代以前所刻。洞口东侧摩崖有三:一是五位住持道士修炼五百月,年代不详;一是清雍正时期的“襄郡守大梁高茂选题”;一是清雍正五年王乐的《岘山题石》,有“岘山之胜,以山为也。榔石之胜,环山皆石……”等诗句。
洞前有壶天阁又名建木阁传说是建木被颛顼砍断之后,赤松子用建木树干枝凿刻而成,此阁高耸入云,据传阁分九层,每一层都是一个洞天,作用也各不相同,具有联通三界之力。洞口有琴几、棋台,赤松子常与仙人王子乔、广成子等在此抚琴对弈。阳广洞下山腰有块平的平地,为仙祖祠遗址又称为赤松子祖祠,是为了纪念华夏第一仙人“仙祖赤松子”而建,后圮,晋代改建为岘石寺。附近的古代名景栖霞台、啸月亭、秋子室、盘陀坡、涤钵池、古冰井、锁凤桥、归云岭、青水小溪已成历史。
建木生长在天地之中的岘山俗称仙山,可通天界,主峰古名都广山,柏高登天的肇山是此山别名。所以岘山也被称为四大仙仙之一(不周山、昆仑山、岘山、蓬莱三神山),岘山也是古代传说中的四大通天之梯其中的一个:不周山、昆仑山、岘山(都广山建木、肇山)、巫山(登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