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送风大课堂缺氧比雾霾还可怕这份

香蕉皮治疗白癜 http://m.39.net/news/a_8052401.html

  进入冬季,很多人为了取暖会选择紧闭门窗,创造一个与室外寒冷入骨迥异的温暖小环境。殊不知,把寒冷关在窗外的同时,也把污染的空气关在了屋内。

在一个10平方米的房间里,如果门窗紧闭,让3个人同时在室内看书,3个小时后,房间内温度上升1.8℃、二氧化碳增加3倍、细菌量增加2倍,还有20余种其他物质……

长时间吸入这样的空气,轻则出现头痛、眩晕、精神萎靡不振、睡眠质量差等症状,重则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心肺疾病,对健康十分不利。

CO2超标的危害:对儿童伤害大

人在呼吸过程中,一方面吐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当室内空气中CO2过多,氧含量不足时,就形成了微缺氧状态,不通风是造成微缺氧的主要原因。

室内CO2主要来源是各种燃料燃烧的生成物和人体新陈代谢呼出的气体。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达4%-5%(相当于-ppm),每个成人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达20-30L,儿童为成人的一半左右。一旦室内人员过多、通风不良有助于细菌的滋生及空气中氧气的减少,人往往会感到疲倦与烦躁,当达到0.8%(相当于ppm)以上时就会引起死亡。

人类大脑的耗氧量占全身氧气含量的20%,脑缺氧4至6分钟,人就濒临死亡。缺氧5至10分钟,就会造成永久性脑损伤。儿童的身体正在成长发育阶段,所有的骨骼生长、细胞生长都要依靠足够的氧气,长期处于微缺氧状态,孩子会产生发育不良、发育迟缓的后果。

实验表明,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小于ppm时,虽然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但会引起脑细胞供氧不足,影响到儿童的思维和判断能力,长期脑供氧不足会影响脑部发育。

松下君教你:冬季如何“氧”生

1开窗通风:空气新鲜

天气晴朗时开窗通风,让室内室外的空气流通起来,让室外的含氧空气流入到室内,这是增加室内空气含氧量最好、最有效的办法。

  通风换气有两大好处:

  把有害的、被污染的空气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

  从室外获得更多的氧气、负离子等有益物质,改善人体免疫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度。

  建议每天开窗2次。

  ●上午9-11点以及下午2-4点,这两个时间段的车辆较少,空气污染物也少。

  ●每次开窗20分钟左右,把房间里两个距离最远的、对着的窗子打开,保证屋里的空气转换。

2养点花草:人工制氧

  培育点绿植也是“氧”生的好办法。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长得越快的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强,释放氧气最多,建议多养速生的、叶片宽厚的花草。比如:

  ●叶片宽大肥厚的君子兰,有很多的气孔和绒毛,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远高于其他植物。君子兰喜欢半阳半阴的生长环境,只要一点微弱的光就能进行光合作用,非常适合日照时长相对较短的冬季。

  ●仙人掌是夜间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以晚上把仙人掌摆在卧室床头,提高卧室氧气含量。

3勤打扫:减少污染物

大量研究证实,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有时高于室外,甚至达到室外的2-5倍。这很大一部分是由室内的灰尘引起的。

  建议打扫卫生时采取湿式清扫,注意清扫床下、书报堆、桌椅下、衣柜深处等容易积累灰尘的地方,棉被、床褥、地毯、鞋帽、棉絮等要经常晾晒。

  清扫晾晒时,不要在居室内拍打被褥、沙发、毛毯等,拆洗棉被、羽绒服时最好戴上口罩,以防吸入含有尘螨的灰尘。

4别蒙头睡觉:以免大脑缺氧

睡眠时,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蒙头睡觉,随着棉被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长期吸进这种空气,容易导致胸闷、头晕。

  头部是人体阳经会聚的地方,其实最不怕冻,所以天气再冷,睡觉时也要把头露在外面,保持头部的清凉,同时保持通畅的呼吸,减少二氧化碳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jz/7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