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这是一种古代艺术,在形态上,二者又具有相同的特征,都是具有立体形态的艺术。建筑和雕塑之间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有一些痕迹。
时至今日,人们在建筑与雕塑中,往往也会讨论如何表现“雕塑感”。汉代的陶器,是一种雕刻的建筑。作为明器,是一种具有多种价值的古代丧葬文化产品。
而它又是一种立体的实物,它与汉代平面图象中的建筑和历史文献有着互相印证的作用。陶楼是仿照汉代真实的建筑,因其独特的作用,使其具有形象性。
而且,这些建筑都是以雕塑的形式进行的,既有汉代的建筑风格,也有雕刻的风格。陶楼作为一种雕塑,成为后来历史学家们探讨“雕塑感”的一个典型例子。
因此,本文从建筑的总体形态、雕塑与建筑的关系、意象的象征等方面,通过发掘汉墓出土的陶器,来理解“雕塑感”在建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率的本质-建筑的空间和形式
尽管建筑和雕塑都是三维的,但是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在功能上的区别。建筑也起到了纪念性的作用,还有一些纯粹的纪念性建筑,比如塔,但是建筑的最大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实际的活动场所。
而雕塑则不受实际功能的制约,可以任意地探索不同形态在空间中的可能。因此,通过不同的雕塑语言,对不同主题的内容、情感、思想进行集中、有力的表达。
中国园林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横向的延伸,以悠远的迂回、四通八达、移步换景,营造出可观、可居、可游的山水画境界。天坛,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的天圆和宇宙的看法。
二、雕梁画栋——雕饰与建筑的相辅相成
1、雕塑和建筑
在汉代的陶器建筑中,以雕刻、纹饰、绘画等为主要的装饰形态。这些陶制建筑自身也是雕刻,而且还有很多动态的雕刻和线条的表达。
但整个建筑,都给人一种坚固、坚固的感觉。在各种类型的陶瓷建筑中,都有各种人物、动物、景物等,以弥补建筑的形态,让整座建筑焕发生机。
运用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多种雕工手段,将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融入到建筑中。
虽然这些雕像和建筑的形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但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陶俑的人物、动物等在比例上往往比较大,正好加强了“人”这个概念。
2、营造建筑的感觉
从陶制的建筑中,我们能感觉到建筑空间是为人类而设计的。整个空间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以各种人物和姿势为中心,反映出不同的功能和居住环境。
比如陶仓楼,一般都有一个扛着粮食的人在走路,而百戏楼里,则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歌舞和角色。并且在雕刻技法上,这些人物的造型简洁、生动,注重人物的造型,不会太过张扬。
此外,也有以人物为柱的人形陶制建筑,或人物双手向上,双腿屈膝向上托窗等。同时,这种处理方式还赋予了雕塑某种“建筑感”,使其与建筑更加和谐。有时候,这些角色也会被安置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一种既真实又神秘的景象。
三、制器尚象——象形的形象和意蕴的象征
1、追仙观念的作用
《周易·系辞》有云:“以形而制器。”所谓“天地为象,地为形”,就是用一种相对具象的器形,来表现宇宙的形象和“生生不息”。
所谓的“神明”,就是明器。例如,整个建筑的造型都显示出了一种向上的追求,这与“神仙好楼”的理念密不可分。根据历史记载,汉武帝为求仙人,在长安附近修建了许多高楼大厦。可见,楼台的造型是汉朝仙人的一种象征,它是一种登临仙境的精神象征。
2、陶楼凤凰
在陶楼的主脊上,一般也会有凤鸟,鹤,龙,猴等动物的图案。它们都有着特殊的符号意义,尤其是凤凰。凤鸟,即瑞、神鸟、玄鸟,亦称朱雀,与青龙、白虎、玄武同为“四灵”,乃是天地间最大的祥瑞。
《诗经》中有“天命之鸟,降而生之”,由此可以看出,蜂鸟是通天之灵,也是天界之灵。汉代绘画中,也经常出现仙人乘凤凰成仙的画面。
在陶器建筑中,通常会出现在屋顶的主脊处。一只脚是独立的,长长的脖颈高高扬起,或直立,时而张开双翼。它与“鸟斯革,翚斯飞”的脊一齐,使整个屋顶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明器,是一种雕刻式的建筑。同时,作为一种雕刻形式,也包含着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特色和表达方式。汉朝陶楼通过建筑与人物、动物、景物的融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美。
这是对“雕塑化”的一种历史性的解读。这一以雕塑的方式来表达的建筑形态对于“雕塑感”的现代教育的介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