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季之冬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冬季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添衣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诱发加重旧病,丁香温胃茶”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预防寒凉伤胃。丁香3克,砂仁5克,生姜2片。以上三味药物放入茶壶,开水浸泡代茶服用。或加水毫升煎至毫升,餐后服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降逆止呕。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的气化,少部分变为津液散布周身,大部分化为水,下注膀胱成为尿液,无形中就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肾为主脏,咸与肾相应,太过则肾气过盛而克心,水克火,应少吃咸多吃苦养心。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立冬是24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其交节时间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自太阳黄经到达°时始。历书中说:“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其实,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如果按气候学上以下半年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划分标准,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而在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北京地区于10月下旬也已是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但不管怎样,立冬过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盈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十分宜人。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在此节气期间应注意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做好保暖防寒。

立冬吃什么好

萝卜炖羊肉:萝卜被称为平民人参,立冬吃萝卜有很好的滋润作用。羊肉性温,适合冬季食用。

坚果类的食物中富含油脂,冬季进补是非常好的选择,立冬的适合不放也适当吃一些坚果,诸如芝麻、花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霸王花南北杏煲猪肚:中医认为霸王花有清热润肺、除痰止咳、通肠利尿的功效,用以配南北杏煲猪肚更加强此功效,且老少皆宜。材料和做法:霸王花、南北杏、陈皮、蜜枣浸透,陈皮去瓤,蜜枣去核;猪肚冲净,生粉擦洗净,飞水,刮去白苔,洗净,切块。一起与生姜下瓦煲,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便可。

四物鸡:

当归20克、熟地黄15克、炒白芍15克、川芎10克、枸杞子10克食材盐、米酒各适量调味料乌骨鸡1只。

做法:鸡洗净、切块、汆烫、冲凉备用。将药材用过滤袋装好,放入炖锅内,再放入鸡块,加水盖过,淋上水酒,炖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四物汤是由当归、熟地黄、炒白芍和川芎等四味组成,具有补血、活血和止痛之效用。当归含挥发油及维生素E,有补血与活血之功效;熟地黄含有大量配糖体,具补血作用;炒白芍有收敛、止痛之功效;川芎有行气活血作用,可加强当归的补血功效。

立冬补冬

中医认为,立冬这一节气到来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在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人们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补,说是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可以抵御严寒的侵袭、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千万不可盲目进补,特别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不能太多,以免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可以吃一些炖母鸡、精肉、蹄筋,并经常饮用牛奶、豆浆,这些对血脂影响都不大,还可增强体质。北方天气严寒,宜进补大温大热之味,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气候较北方要温和得多,应进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

立冬养生细节

冬天是天寒地冻、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会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

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避免烦扰,以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不要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不要过少过薄也不要过多过厚,这是因为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引起感冒、消耗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易使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中的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和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也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方面要遵循少食生冷的原则,但也不宜过食燥热之物,可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牛羊肉、乌鸡、鲫鱼、豆浆、牛奶,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如多吃萝卜、青菜等,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入冬日补冬,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

小雪是24节气中第20个节气,是冬季6个节气中的第2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太阳黄经°,斗指亥位(西北方向)。小雪因居于初冬,雪尚小,寒未深,故名小雪。

这一节气易患风寒骨病,中医叫做寒痹,多因天寒地冻,不注意保暖,结果导致骨节冷痛。养生除要注意保暖防寒之外,每晚必用热水泡脚,饮食可吃骨头汤。冷痛较重,足冰冷、怕寒脉弱者,可服金匮肾气丸。由于天气寒冷刺激胃、十二指肠易溃疡病发作,养生要保暖防寒,饮食要温热忌酸冷。小雪天气寒冷,北风呼啸,肺部受寒,从而引起咳嗽,养生要注意穿多保温,尤其要穿背心。可常吃生姜炖羊肺汤。

大雪是24节气的第21个节气,是冬天6个节气中的第3个,在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太阳黄经°,斗指亥位(西北方向)。大雪节气后,各种动物都已入穴过冬,人要避寒就温,备好冬物。大雪天,气候严寒,寒气通于肾,肾容易受寒而引发肾炎,所以腰足尤要防寒,肾功能不好者易加重病情,有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的要积极治疗。

大雪天,天寒地冻,血管收缩,心脑病患易加重,有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人,冬天就应该坚持锻炼,注意保暖防寒,多晒太阳。衣服要穿暖,避免过度疲劳,睡眠要充足,还要注意调整心态,避免心理高压。

冬天也是关节炎易发作的季节,主要为肩周炎及腰背关节痛、足后跟痛。养生办法: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锻炼身体,多吃温阳散寒、养血补肾的食物,如生姜骨头汤、生姜炖牛筋、生姜羊肉汤、生姜猪蹄汤等,并加强局部按摩。饮食多吃温热之品如羊肉、狗肉、生姜、胡椒。到户外晒半小时太阳,锻炼应在上午10-11点,或下午3-4点。

冬至是24节气中第22个节气,是冬季6个节气的第4个,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黄经°,斗指子位(正北方向)。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为阴极而阳始至,故叫冬至。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进入为时近3个月的“九九天”,就是9天为一个段落,9个9天共81天,就叫数九天(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一天,是日照最短的一天,所以也是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一天。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农村已进入深耕积肥的偷闲阶段。亲友们聚在一起煮饺子吃,过冬至节。

冬季养生,要注意:勿妄泄精,节欲保精,忌过分疲劳;勿妄耗神,心神调和,不要过分劳心,晚上少熬夜;勿妄泄气,情绪节制,不要过分喜怒哀伤,包括不要过分体劳如激烈运动、过分汗出。

冬至这天,是一年中尤其重要的进补日,冬补食品如冬虫夏草、人参、附片,为“三九天”三大补品。

气虚者,可用冬虫夏草5条,人参3耀5克炖鸡。

血虚者,可用当归10克,炖生姜羊肉汤。

阳虚者,多吃狗肉、羊肉。

阳虚重者,取制附片10克炖猪肉(制附片布包先煮2小时,放入肉再煮1小时,喝汤吃肉)。总之,冬至应加大进补力度,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气降极、阴甚极、阳虚极,所以要严防心脑肾病。因为寒冷会刺激心脏冠状血管收缩,从而激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所以要注意穿暖防寒,多晒太阳。因为心绞痛、心梗容易发生在半夜,所以被褥要暖,睡前如感憋气的,要服丹七片。心前区不适的要服速效救心丸等,较重者如出现面色苍白、胸痛憋气、冷汗淋漓、烦躁不安的,医院。因冬至以后天气严寒,气血运行缓慢,故脑动脉管腔狭窄的人易血栓形成,帽子要暖和,避免头部受寒,避免过劳,养生多吃萝卜、山楂、丹七片,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避免血液浓缩,睡前一小时要喝一杯水,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杯水。注意,冬天锻炼的人,要在太阳出来后锻炼。

冬至,天气严寒,寒气通于肾,所以冬至前后,肾病易加重,那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腰部避免受寒,裤子要穿暖。

避免感冒,有咽炎、扁桃体炎要积极治疗。

避免过度疲劳。

盐要少吃,肉要少吃,水要少喝,以保护肾功能。

小寒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是冬季6个节气中的第5个,在每年的公历1月6日前后,太阳黄经°,斗指子位(北方偏东方)。小寒,字虽然叫小,实则寒冷甚过大寒,月半为大,所以叫小寒,并非没有大寒冷。因为正值三九天,所以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故有“冷在三九”之说。

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最严寒的时期。

冬至前后到大寒期间有低血压的人多气虚,养生则睡前可含几片人参,晚饭可吃人参3耀5克、黄芪10克炖肉吃。患低血糖的人预防的方法是:晚上入睡前吃点甜粥、甜点或喝一杯加糖牛奶,晚饭要吃饱。体温偏低的人,怕冷、手足凉、脉弱无力的多为阳虚,可服金匮肾气丸,晚饭可吃羊肉、狗肉、鸡肉等温热性食物,

易气虚气脱的人,可服补中益气丸,晚饭可吃人参3耀5克,黄芪10克炖鸡或炖羊肉或睡前含几片人参,或人参3耀5克加冰糖泡水饮。

大寒是24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也是冬季6个节气中的最末一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黄经°,斗指丑位(北偏东方向)。大寒节气意味着寒冷之极,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最冷时期。大寒除防心脑梗、防肾衰、防低血压外,还要防以下疾病。

寒冬季节,天气严寒易冻伤手脚,预防方法是穿暖防寒。鞋袜要松软防风,以免影响气血供应。阳虚之体,怕冷、手足发凉、脉沉而弱,可服金匮肾气丸,吃饭要多吃羊肉、狗肉等温热食品,还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局部多按摩,也可捈冻疮膏。

寒冬季节,应注意防过敏,皮肤瘙痒的主要原因是对寒风过敏,另外是皮肤抵抗力偏弱的缘故,可以吃生姜炖带皮的肉或胡萝卜炖连皮的肉及鱼肝油胶丸,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扑尔敏等抗过敏药。气管黏膜对寒风过敏,与肺、肾都有密切关系,养生办法是加穿棉背心或羽绒背心。

肾阳虚的可以吃金匮肾气丸温阳散寒,肾气虚的可用人参粉3克、蛤蚧粉2克搅入粥中服用。多吃核桃。应多做深呼吸,以增强肺功能,避免过劳,常吃化痰食品,如银耳、杏仁、萝卜、秋梨或陈皮炖猪心肺。

要防寒痹,寒痹俗称冷风骨痛,这种骨痛风寒加剧,得热则痛减,寒则易气血凝,气血受阻,不通则痛之故。养生保健的原则是温经散寒。除用热水袋、电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风湿骨痛丸,不行,可用附片炖肉,方法是用熟附片10耀15克(布包先煎2小时,再与肉同煮1小时,吃肉喝汤)。病情较重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服桂枝附子汤或川乌煎服。(附子类中毒症状:舌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解决办法除尽快看医生之外,可以绿豆甘草汤解毒)。大寒节气,天气严寒,易伤寒发热、头痛、咳嗽,所以要注意避寒,多吃温热之品。

狗肉:寒冬食狗肉,有安五脏、暖腰膝、益气力、温肾助阳、补中益气的功效。冬季宜吃狗肉,不仅因为腊月狗肉肥而味美,而是更具有温补功效。常见烹饪方法有红烧、沙锅焖、煲等。

羊肉:为助元阳、补精血、益虚劳之食物,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的功用,是冬季最好的滋补强壮食品。羊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比牛肉略多,胆固醇含量低,这对体虚胃寒、阳虚怕冷、四肢欠温,以及慢性气管炎咳喘、肺结核咯血、产后气血两虚、贫血等虚寒体质,颇有裨益。常见烹饪方法有炖、焖、火锅、锅仔等。

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筋健骨的作用。牛肉含多量蛋白质,其中含必需氨基酸甚多,而脂肪较少,胆固醇含量也不高。因此,中老年人体质较差者,皆可在冬季经常吃些牛肉。尤其是对脾虚久泻甚至脱肛、面浮足肿、脉象虚弱之人,更为适宜。慢性腹泻者,入冬后用黄牛肉煮浓汁喝,有健脾止泻之功。常见烹饪方法有红烧、清炖、滑熘等。

雀肉:性温,味甘,无毒,能壮阳益精、暖腰膝、缩小便,阳虚体质老人冬令食之最宜。

枣:有红枣和黑枣之分,均为强壮滋补食品,且性味甘温,具有养血益气、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壮体力等功效。入冬以后,宜常用大枣煨烂后食用,或配合莲子、银耳,或是山药等煨食,有很好的调养补益效果。

莲子:有滋养、安神、益气、补虚等功用,也是冬令进补佳品。中医认为,莲子既能滋补,又能固涩。所以,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的心悸、失眠、体虚、遗精、多尿、慢性腹泻,妇人白带过多者,冬季常食,更为适宜。

酒:冬令气温低,喝少许酒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除了白酒的作用外,还加入一些补益强壮的人参、鹿茸、海马、杜仲、肉桂、枸杞子之类的食物,更具有温补健身之效。

人参:性温,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在民间,入冬进补,人参首当其选,中医称之为补虚扶正要药,尤其是阳虚、脾虚、肺虚、气虚之人,服之更宜。可以跟鸡鸭等一起炖、煮而食用,一次用量不可太大。

黄芪:性温味甘,古代医家称之为“补气诸药之最”,“能补五脏诸虚”。用黄芪煨老母鸡进补,的确有很好的补虚强身作用,其是对体虚之人动辄易患感冒者,食之最宜。肉桂:俗称桂皮,性热味辛甘,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益命门之火的功效。对阳虚怕冷,四肢不温,或脾胃虚寒,慢性腹泻之人,入冬以后,经常在烧菜时加些桂皮,或用桂皮作香料调味,都很适宜。

冬季养生茶

玫瑰蜂蜜茶

材料:玫瑰花6朵、红茶1小包、蜂蜜一大勺、柠檬片一小片、白水毫升。

做法:将水倒入锅中煮沸后放入红茶包,冲泡约6分钟;将玫瑰分朵放入红茶液内拌一拌,继续用小火煮沸;倒入蜂蜜后关火并加入柠檬片即可。

功效:性质温和、降火气,可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养颜美容,且有消除疲劳、愈合伤口、保护肝脏胃肠之功能,长期饮用亦有助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减肥消脂的作用。

萝卜茶

材料:白萝卜克,茶叶5克,食盐适量。

做法:先将白萝卜洗净切片煮烂,加少许食盐;再将茶叶用开水泡5分钟,倒入萝卜汁内服用

功效:白萝卜清热化痰,茶清肺热。久服有理气开胃,止咳化痰之功。

银耳茶

材料: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

做法: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取汁对入银耳汤中拌匀服用。

功效:有滋养润肺,止咳化痰之功。

姜苏茶

材料:生姜、苏叶各3克。

做法:将生姜切丝、苏叶洗净,用开水冲泡10分钟代茶饮用

功效:具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效。适用于胃肠性感冒。

冬季养生汤

萝卜鲫鱼汤

用料:鲫鱼、白萝卜、葱、姜、花雕酒、盐。

做法:鲫鱼洗净后沥干,并用厨房纸巾擦干表面水分。萝卜去皮切条;葱打结;姜切片。锅内热油,爆香几片姜片,加入鲫鱼煎透,煎至两面的鱼肉变色。锅内加入足量的水,加入葱和姜,大火煮开,加入适量花雕酒,继续煮至酒气消散。撇去浮沫后转中火,保持一定的沸腾,加盖炖煮至汤色发白。加入萝卜条,继续煮约10分钟,加入少许盐,略煮即可。

银耳雪梨炖瘦肉

用料:银耳3克、雪梨50克、瘦肉克、蜜枣1个

做法:将瘦肉洗净,沸水略煮后切块,再与洗净的银耳和切块的雪梨、蜜枣放入炖盅内,加水毫升,隔水炖1小时即可。

冬季养肾补肾饮食须注意

调补肾之阴阳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肾之先天真阴靠后天水谷供养,《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就告诉人们平衡饮食原则:以谷为主,肉、菜类为辅,同时适当补充水果、瓜类,就能得到体内所需的营养而使精血充盈。肾阳不足宜食羊肉、韭菜、豆类食品;精血不足宜食海参、紫菜、鱼类以填精补血。《饮膳正要》指出:“冬天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因此冬季适当增加温肾壮阳、滋补肾阴的食品是摄生的重要措施。

冬季养肾补肾宜吃“黑”

根据祖国医学“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观点,冬季在与人体五脏配属中,内合于肾,在与自然界五色配属中,则归于黑,肾与冬相应,黑色入肾。现代研究表明,食品的颜色与营养的关系极为密切,黑色独入肾经,能够益肾强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在冬天进食更具特效。与羊肉、狗肉等一类温肾壮阳食品不同的是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为诸多食物之冠,而且大多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对肾气渐衰、体弱怕冷者尤其有益。

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海参、黑木耳、黑枣、黑桑葚、乌鸡、乌贼鱼、甲鱼、海带、紫菜等,之所以适宜在冬天食用,是由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与羊肉、狗肉一类温肾壮阳食品不同的是,黑米、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品不仅营养丰富,为诸多食品之冠,而且大多性味平和,补而不腻,食而不燥,对肾气渐衰、体弱多病的老人尤其有益。冬天不妨吃“黑”,让黑色食品进入你的餐桌,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冬季养肾夜里忌憋尿

憋尿,俗称“熬尿”。在冬季,很多人因为夜晚怕冷,不愿意起床排尿,靠意念憋着,人为地形成尿潴留。中医认为,“肾司二便”,如果经常憋尿,会使膀胱内括约肌和逼尿肌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功能受到影响,产生排尿困难、漏尿、失禁,还容易引起尿路炎、膀胱炎,甚至影响肾功能。

放松心情防伤肾人们常说的七情五志中的“恐”,就是惧怕的意思,是一种精神上极度紧张所引起的生理现象,大都由于肾气亏虚或血虚心力不足而产生。另一方面,也有因恐惧过度而伤及肾气的,这是因为肾是藏志之脏,恐惧过度必伤及肾气。

因此,冬季养肾也要调摄精神,放松心情,防止过度紧张、恐惧,对肾的功能造成一种不良的刺激。五行学说认为,冬属水,通于肾,七情中,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体表达惊恐的主要脏器。

惊恐是机体受外界刺激后作出的应急反应,通常情况下,人在受到外界强烈惊恐刺激后,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甚至会发生昏厥、不省人事等情况,这与肾脏的功能相关。中医认为,肾主前后二阴,肾藏精充于脑,故而出现大小便和神志的相关改变,一定程度的惊恐,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当人体警觉时,可以避免机体遭到一些危险和伤害,而过度恐惧,会伤及肾气,使肾气下陷。

冬季养肾慎房事保精血

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精血乃肝肾所藏,五谷精微所化,是精、气、神的物质基础。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本。

肾藏精,精生髓化血,髓充骨通脑,肾气养育天癸,天癸又是生长发育的激素类物质,精充髓满且血盈,则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精力充沛,体魄壮实。

《寿世保元》:“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房事,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三月“养藏之道”的重要内容就是保养肾精,做到房事有节,以保持体内精气充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kh/8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