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洮州民间故事集

老天爷的来历

老天爷,民间也称玉皇大帝。老天爷是民间普遍信奉的有高权威的天神。老天爷的神位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主宰。”老天爷是上管天,下管地,十面八方,主宰上天一切之神。

老天爷姓张,这是普天下民间皆知的事情。老天爷称张玉皇,亦称玉皇大帝。可是知道老天爷的来历的人就不多了。玉皇大帝乃是张姓始祖挥公第九子张盈的长子。张盈的次子为阎罗王,三子是周文王之祖先。

据传说,当时天庭没有法纪,各自为政,互相残杀,水害无常,兵连祸结。后来,各路神仙都斗累了,想寻找一位治理天庭的主宰,太白星君多方了解,同意到凡间寻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主管上天三界。太白星君来到人间在各地寻找,终于在四川地界发现一位叫张镇天的人。他几世修行,苦经九九八十一劫,有德有才。于是,太白星君就把张镇天带到天庭,被众神仙推选为玉皇大地。张镇天掌管上天庭最高大权以后,立即制定了天条律令,要求各位神仙合力炼制了量天尺,由玉皇大帝掌管。这量天尺法力无穷,可以震慑众位神仙。从此,玉帝被称为“高天上圣慈仁者玉皇大帝尊穹高上帝。”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张玉皇执行公务坐殿时,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金童玉女持掌仙扇立于两旁,办公衙门是金碧辉煌的灵霄宝殿,手下有数不清的文武仙卿。托塔李天玉、巨灵神、三元天官、四大天王、五大帝星、九大昌君、二十八宿、九曜星官、五方谒帝、四大天师、丘李二真人,同时还管辖四海龙王、雷部诸神、地藏王、十殿君和人间诸神。每年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涎辰,十月二十五日为玉皇大帝出巡日。他巡察天庭上界及人间诸事,发现有违天庭律令者立即惩罚。

灶王爷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个,哥哥叫张奎,是泥水匠,弟弟叫张翼是画匠。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头,东家叫,西家请,都夸他盘锅头的手艺高。天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十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盘锅头,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画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匠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第二年的冬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匠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灶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匠说:“我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老天爷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面饼甜食供在灶上,烧香磕头,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左邻右舍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匠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匠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阖家平安的习俗。

正月十五闹社火的由来

相传,早年的洮州,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上,平川里,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啦,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为了争夺地盘,抢夺食物,经常互相残杀,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狮子、老虎,黄龙一吼,别的野兽飞禽就吓得四处乱逃。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嚓,模仿黄龙的吟声造了一个鼓,并用竹子编出狮子和龙的头,用花布制作出身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和鼓,舞狮耍龙,敲敲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黄龙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由来。

二月二炒豆子

据说武则天夺取唐室江山以后,改国号为周,自称周武皇帝。天上玉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人们怨声载道,不禁失声痛哭。司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遭难,喝足天河水,喷洒人间,拯救万民。

玉帝得知此事,将玉龙打下了凡界,压在山下,并立石碑一通,上写:“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为救玉龙,想尽了办法。这年的农历二月二,人们发现黄豆都是金黄闪亮,很像金豆。如将豆一炒,不就是金豆开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各家各户都炒了许多黄豆,有的供到院里,有的端到玉龙身边。镇压玉龙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尘,这天,太白金星发现天下金黄一片,以为金豆开花了,便收了拂尘。玉龙这才腾空而起,回到了天上。此时,正是春雨贵似油的季节,玉龙不顾玉帝禁令,又“哗哗”下起雨来。

此后,民间便形成了习惯,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要炒豆。

十月一送寒衣

传说秦朝时,万喜良在新婚之夜被征去服徭役筑长城。妻子孟姜女依依不舍,悲伤万分。看着丈夫万喜良被几个官吏强拉拽出屋外,在夜幕中消失了,悲伤地哭着……

转眼间快到十月了,秋风呼啸,天气变凉。孟姜女想到远在北方筑长城的丈夫万喜良还穿着单衣薄衫,心中万分着急。于是打定主意要去给丈夫送寒衣。她翻过几十座高山,渡过几十条大河。昼行夜宿,走了几天几夜,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长城附近。看到好多人在服徭役:有人在不停地搬运土石;有人手握铁钎开凿打槽;有人用青石堆砌城墙;还有几个人手持鞭子双目圆睁,虎视眈眈……

孟姜女在人群中左找右寻走遍了长城附近,丝毫不见丈夫万喜良的踪影,心中焦急如焚。向服徭役人们的逐一打听,他们有的摇头,有的摆手都说不知道万喜良的下落。孟姜女万般绝望,就坐在长城附近哭了三天三夜。到了十月初一那天,“轰——”城墙倒塌了一截,露出丈夫万喜良的尸体。孟姜女抚摸着丈夫万喜良的尸体,一边哭一边给丈夫万喜良穿上了她带来的寒衣。孟姜女想:“活着夫妻不能相随,死后魂魄也要伴陪。”猛然跃起一头撞向城墙残壁,立马倒在丈夫万喜良尸体旁,再也没有站起来。

从此农历十月初一就有了为逝去的亲人“送寒衣”的习俗。

腊八粥的来历

早些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辛辛苦苦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仓满、小仓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仓满小仓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仓底、小仓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麦粒粒,从那里寻出一把豌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祭灶

相传,玉帝把张奎封了灶王爷,让人们在锅台上供着他,让他保佑家家人财兴旺过好光景。还定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晚上,让他到天庭去见玉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情况。可张奎这个灶王爷专看人间的不是,处处找毛病。他第一回上天就对玉帝说了些这家浪费了多少青稞,那家发霉了几担麦子。玉帝听了很生气,第二年就没给下雨,庄稼都旱死了。到了这年的腊月二十三,他又上天对玉帝说了不少人间的坏话,还说今年大伙没有收成,都骂玉帝哩。玉帝本来就有几分气了,一听人们还骂他,就问:“骂我什么?”

“张三骂你‘老天爷管个屁用,吃饭穿衣还得靠自己干’。”

玉帝问:“老天爷是指我吗?”

“是。人们都管你叫老天爷。”

玉帝想,这也对,我是管天上的事嘛。又问:“还骂我什么?”

“还骂你不长眼,不干活的享清福,累死累活的倒受穷,太不公平。”

“是啊,那你为什么不照顾穷人呢?”

“他们根本不把我当回事,什么事也不对我说,我怎么照顾呢?”

“可也是,你是灶王爷,一家之主,有事应该先对你说,有好吃的也该先让你。这么吧,今年不是旱了吗,明年多下雨,叫它满街满院满地都是水!”

这时,菩萨娘娘正好来见玉帝,一听这话,赶紧说:“玉帝,这可不行啊!今年干旱,穷人已经饿死不少,明年再涝,那得死多少人啊!”

“那依你之见呢?”

“依我看,明年应当风调雨顺,让人们得个大丰收,这样人们就会说你的好话。”

玉帝说:“好吧,就依你。可他们对张奎不尊重咋办?”

菩萨说:“这事包在我身上,我定叫家家尊重他。”

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菩萨也找了个空档来到人间。

她变成一个讨饭的老太婆,正碰上张三媳妇去送饭,就朝张三媳妇讨饭吃。张三媳妇就给她倒了一碗水,菩萨一气喝光了。张三媳妇又从篮子里拿出个薄饼给她吃。菩萨吃饱了,说:“你心眼这么好,我告诉你件事吧。你家里要是供着灶王爷,可别忘了在他面前多上供好吃的,有了难事就求他。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给他换上新衣裳,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还有,你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上天后不说你们的不是,要不,大伙都得吃亏。”说完菩萨不见了。

张三媳妇知道自己是遇见神仙了,就把这事告诉了张三。两口子觉得别的事都能办到,就是怎么让灶王爷到了天上不乱说,这可是个难事。两口子想啊想啊,张三说:“家里最好吃的就只有这薄饼饼了,你多烙一些薄饼饼,让他多吃点,好上天言好事。”

媳妇说:“好是好,那还不如让他再吃点糖瓜,那东西又好吃又粘嘴,他吃得越多粘得越紧。”

张三说:“那咱两样都上,反正都顶事。”

两口子把这件事告诉了街坊四邻。很快四里八乡都知道了。这年一进腊月,家家都买上一张印好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像,到了二十三晚上,贴在锅台上边,两边和上头用红纸写上对联,左边是“上天言好事”,右边是“下界降吉祥”,上头的横批是“一家之主”。接着摆上糖瓜和薄饼,烧香磕头,劝灶王爷多吃。还画了一匹灶马,好让灶王爷骑上上天言好事。

打那以后,年年如此。据说,从那以后,灶王爷上天再也不说人们的坏话了。

郝荣,男,甘肃卓尼人,年8月出生,年6月毕业于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现为卓尼县柳林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管理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有《把民俗文化引入中学课堂》《现代广告中民俗文化的运用》《洮州传统村落风俗的承载》等论文,参编《洮州民间祭祀》一书,编著《河洮岷民俗志》(与宁文忠合著)一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tz/46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