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规矩我小时候深刻的记忆,现在你们

中国自古有一句话“民以食为天”,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了,这句话揭示的道理还是亘古未变。食物和吃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中之重,虽然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基本为吃饱而不是吃好而奋斗着,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却有一套餐桌上的礼仪或者叫规矩一直流传下来。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我的家——应该说我的老家或者故乡在东北辽西的一个小村庄里。

在那里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熟悉历史的人一眼就看出来,我出生的年代正处在WG的后期,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

现在我回想起来,因为运动的原因,乡村生产结构遭到了颠覆性的重构,但是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

在我的记忆里,整个童年及少年时期所有的记忆焦点都集中在对各种吃的渴望上面,有些人在对WG的回忆时说那时候物资紧缺、吃不饱饭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我的经历倒不支持这种说法,也许生活的地域不同,经历也不一样吧。

我所在的小村庄或者说周围我所知道的那一片地域,没有吃不饱饭的记忆,可能是因为是在东北吧,那里也算得上是地广人稀,玉米、高粱、地瓜、土豆、大白菜、萝卜等可以尽情的造。

饭,尤其是主食是可以吃饱的,就是没有油水,肉蛋奶之类的太稀缺了,肉基本上只有过年在杀年猪的时候才能吃得到,蛋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和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时候才能吃到,奶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村里小孩来说,只是听说过,连见都没见过。

我们那个村的历史我说不清楚,但是据村里老人说村里绝大部分人的祖上都可以追溯到山东移民那里,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闯关东的年代,因为闯关东也持续了几十年上百年时间,根据村里老人记忆的描述和我与历史编年的比对,我们那个村大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陆续有来自外部的移民定居,大部分是山东移民。

实际上根据老人们的描述,那时候不叫这么文绉绉的所谓移民,而是叫逃荒,这么说也确切,很多人在逃往东北的路上就因为冻饿疾病而死掉了,能够活着逃荒到东北的只占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只占一小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家族谱的记录里就说明了这种情况不是凭空而来,他们兄弟四人从山东登州府(基本上是现在的山东烟台市)陆家庄出来逃荒、闯关东,最后兄弟四人有3人都死掉了,基本上是在逃荒的路上死掉的,只留下我们这一支。

上面东拉西扯的说了这么多,和我们题目所写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第一,明确交代了时间,就是在上世纪70年代,第二,明确的交代了地点,就是东北辽西的一个小村庄,第三,明确交代了文化传承关系,就是我们是山东移民的后裔。

所以,我下面写的这些我小时候餐桌上的规矩基本上都来源于对山东祖籍那里的规矩的传承,当然,因为时间、空间、地域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的,只不过哪些是新的哪些是旧的,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我也说不清,只是根据我的回忆把他那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给描述和记录下来。

一、入席,准备吃饭,这个阶段的规矩

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整个国家的物资都十分匮乏,餐桌上也没有什么七碟八碗的,一般家庭能够吃饱饭就不错了,大部分时候就是主食玉米面饼子、小米饭、高粱米饭等这些,佐餐下饭的一盘咸菜、蘸酱菜、一两个青菜就不错了,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尤其是过春节的时候,才会有肉吃。

即使是这样,我家的座次也每顿饭都不含糊。

正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主位,是家里面辈分和年龄最长的人坐的,其他人按照长幼年龄等依次分坐在正座的旁边。

我们家一般都是爸爸坐在正座,有些时候亲戚来了,比如说舅舅,那舅舅就坐在正座。有些人家里有爷爷奶奶,那就爷爷或者奶奶坐在正座都可以,要是在早年间,奶奶是坐不了正座的,因为新社会的原因,男女都平等了,女性长辈也可以坐正座的。

有些人就会问了,那如果与辈分比较高的年龄比较小的人一起吃饭,该怎么坐呢?一般情况是如果辈分比较高的人未成年,那就按照小孩来对待,如果辈分比较高的人成年了(我老家判断的标准一般是按照成家与否,而不是按照是否满18周岁),那不管一起吃饭的人小辈的人岁数有多大,这个年龄小的大辈一般都坐正座。

好了,大家都按照座次做好了,等着上菜。这时候大人是可以随便聊天说话的,我们小孩子要端正的坐在那里,不允许说话,不允许插话,除非被问到,不允许有各种小动作。

比如说小孩子因为饿极了,会把碗筷弄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会被家里大人呵斥,严重的要罚站,等别人吃完饭后才可以吃饭。

饭菜陆续端上来了,摆放也有规矩,大家公认稀缺的、好吃的东西一定要放在长辈的前面,也就是靠近正座。

小孩子这时候已经饿的受不了了,但是还不能动筷子,要等到长辈先动筷子或者长辈发话,我们小孩子才能动。

说了这么多,终于吃上饭了。

二、吃饭,又有很多规矩

饭前有很多规矩,吃饭的时候规矩又多了去了,听我慢慢道来。

1、筷子的使用规矩,和有一些吃饭的规矩混杂在一起

筷子就不用说了,我们中华民族和儒家文化圈很多国家都使用筷子。筷子这个工具是我们老祖宗的发明,能够流传下来充分证明使用筷子的好处多多。

我们都知道,筷子虽然好用,但是我们小时候学习使用的时候可是费了不少力气,即使是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筷子之后,在饭桌上,筷子的使用还是有很多规矩,最起码我们老家那里有很多,不知道你们那里有那些使用筷子的规矩。

摆放筷子一定要整齐,不能一前一后。

就是不使用筷子时候,放在桌面或者碗碟上,一定要整齐,要不然就犯了忌讳,三长两短,暗示着家里会出不吉利的事。也就是文化上赋予人联想,避免不好的事发生。

不能舔筷子。

尤其是舔筷子时候还发出声音,那是更不礼貌的了。我们小时候要这样做,一般是受到大人的呵斥,如果屡犯不改,那就会罚站不给饭吃,或者有时候会挨揍。

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或者馒头包子上面。

这个我们不难解释,我们去庙里上香或者在家里祭祖的时候,会奉上一些供品,在贡品上会点上几炷香插在上面。这个做法就是寓意着祭祖上香,不严肃不吉利。

不能用筷子敲击碗碟或者桌面等。

第一这种行为发出声响,制造噪音,影响别人吃饭不礼貌,第二犯了文化上的忌讳,就是乞丐要饭时候才敲击碗碟发出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

不要用筷子指人。

有时候说话的时候,或者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用筷子指人或者东西,坚决不允许,相当不礼貌,民间叫仙人指路,是骂人的意思。那怎么办呢?放下筷子再说话,或者用手指。

这时候顺便说一个邻居家吃饭时候的规矩,我家没有,就是吃饭拿不住筷子,把筷子掉到地上也是忌讳的,说是会惊动到神灵或者先人。会受到处罚的。

2、咀嚼与吞咽

嚼东西时候要闭紧嘴唇,不要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不雅观不吉利。

不要塞满一嘴东西,腮帮子鼓起来吃东西。饿死鬼托生,不吉利。

吞咽的时候,要慢,不要喉咙里也就是食道发出“咕噜咕噜”之类的声音。也是不雅观,着急,饿死鬼托生。我记得小时候我弟弟吃饭就特别快,吞咽的时候经常发出这种声音,所以被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一直到他改变了这种习惯。

3、吃面条、喝汤粥

吃面条、喝汤喝粥的时候,不要心急,不能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主要也是不雅观,心急,饿死鬼托生的。

这个规矩我家执行的倒不是很严格,邻居三爷爷家很是严格,要是发出声音就会被处罚,因为三爷爷是老派人,算是个有文化的乡绅吧。

4、不要撒汤漏水,碗筷要干净

就是夹菜的时候,不要把菜汤洒在桌面上。一是不雅观,二是不卫生,三是不礼貌没教养。

饭碗里绝对不允许有剩饭菜,一粒米饭也不允许,不要一次盛太多饭,饭不够吃可以多次添加,防止剩饭。

所以,我们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吃完饭如果没有汤,就倒点开水在碗里涮一涮,就着剩饭粒一起喝下去。

如果不小心把饭菜掉在桌上了,要自己捡起来吃掉。要是掉在地上了,如果是馒头饼子包子饺子之类的,捡起来把弄上土的部分揪掉放在垃圾桶里,剩下的部分继续吃掉;如果是米饭菜之类的完全脏了,也要立即捡起来放在垃圾桶里,到时候给家里养的家畜家禽吃。

5、夹菜

夹菜先紧着自己面前的吃,吃靠近自己一边的部分。

夹菜的时候,不要用筷子在盘子里划拉、搅和,也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夹完菜了往回拿,防止菜汤稀稀拉拉滴了一桌子,不好看不卫生,更不礼貌,所以夹菜的时候,要么在盘子里面把汤汁滴干净,要么要用碗或者碟子接着拿回来吃。

夹菜的时候,用筷子夹住一个盘子里面的菜,突然觉得不想吃了,或者觉得不好吃,然后又放回去了,不允许,第一不卫生,第二不礼貌。

有时候桌子上的菜很多,把筷子伸出去了,不知道夹哪个好了,筷子在桌子上空来回游动,也是非常不礼貌的,不允许。

还有为了找到自己喜欢吃的菜,拿着筷子旁若无人地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拔来拔去,让人看着不舒服,不允许,第一不礼貌,第二不卫生。

还有不要用筷子扎菜,把筷子当成西餐用的叉子扎菜肴,直接进嘴,不允许,不雅观不礼貌。那有时候有些菜比如蛋等这些圆形的夹不起来怎么办呢?用筷子拨到自己的碗里,或者用勺子舀起来放在自己的碗里吃。

6、食不语

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尤其是我们小孩子,心里存不住话,有什么就想说出来,那是不允许的,要在吃完饭之后再说。

比如我们家有兄弟姐妹四个,吃饭的时候容易发生矛盾,偶尔会在饭桌上打架,那就是牵扯到谁,就被罚站,不允许继续吃饭了,知道认识错误并且承认错误。

7、还有一些规矩

吃饭的时候,饭没吃完不允许离开坐席,像现在一些小孩端着碗到处乱跑,那更是不可能的,会受到严厉的家教处罚。因为端着碗到处乱跑意味着要饭,是不行的。

饭不够吃到时候,想再要一些,不能说“你还要饭吗”、“我要饭”、“我要半碗饭”之类的一些话,那怎么说呢,我们小时候被教育可以这样说“给我加半碗饭”、“给我添半碗饭”、“给我盛半碗饭”就可以。

我家吃饭的时候,往嘴里拔饭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或者托着碗,另一只手用筷子向嘴里拨饭。主要目的是防止饭掉出来。

8、一些特殊情况

不论是谁,我们都是人类,都有一些自己不能控制的生理反应或者需求,比如打嗝、打喷嚏、咳嗽、放屁、内急上厕所等。这些情况一旦发生怎么办呢?

打嗝。我们现在知道叫做膈肌痉挛。如果在饭桌上打嗝,要暂时到一边歇着,喝点热水什么的缓缓,等到不打嗝了,再回到饭桌上继续吃饭。

打喷嚏。这也是突发情况,我家要求要回过头背着饭桌打喷嚏,不要冲着人冲着饭桌,这一般人都能够做到,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咳嗽。也可以和打喷嚏一样处理。

放屁。这个有时候可控有时候不可控,如果控制不住要离席处理。因为在吃饭的时候放屁,大家都感觉到这个味道多影响别人吃饭。

内急上厕所。也是生理需求,要跟正座上的长辈打招呼,然后离席上厕所。

三、退席

有人说,吃个饭这么多规矩,是不是很累。我其实也没觉得,习惯了就觉得一切都是正常的。

那么,这么累吃完饭要离席怎么办呢?是不是也有很多规矩呢?

是的,离席也是有规矩的。

首先,吃完饭碗筷的放置是有规矩的,要把筷子放置在碗上,筷子要对齐,筷子的尾部冲向自己。

如果想离开席位,要对桌上所有在吃的长辈说一句“XXX,我吃完了(有时候要说我用完了),你们慢用”,才可以离席。

离席要倒着退出去,然后把自己的椅子或者凳子归位。

还有,有时候我们吃完饭,牙里面后残留各种食物残渣,少数时候特别难受,有些人会下意识地用手指或者筷子等去抠,这是一种习惯动作,实属不雅,也不卫生。我家里是绝对不允许的,会被呵斥或者惩罚。

四、一些现在看起来的陋习

还有一些习惯,我先写出来,有些人认为是陋习,有些人不这么认为,供大家讨论吧。

1、男女分餐桌

有些重大活动,例如婚丧嫁娶等,男人和女人是不能在一个餐桌上吃饭的,要分开。后来,等我长大了,离开了老家,听妈妈说这些习惯都已经不存在了。

2、女人是不能陪客人喝酒吃饭的

我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如果父亲不在家,妈妈也不能陪客人吃饭喝酒。

那怎么办呢?

一般情况是找一个本族的成年男性来陪客人吃饭喝酒,当然了,应该是关系比较好的。

我们小孩子当然更是不能和客人一同吃饭了,只能眼巴巴地流着口水看着客人吃香的喝辣的。

我记得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可以上桌可以和客人一同吃饭了,也就是可以陪客啦。

一时想到这么多,一个是童年的回忆,另一个是想把中国传统餐桌规矩写出来给大家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不同地区的人、城里人和乡下人,是否有很大的差别?

你还能想起你小时候你家的餐桌规矩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yz/10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