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

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三)学段目标

学段

目标

科学观念

1?2

年级

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程;知道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需要环境条件。

7

学段

目标

1?2

年级

能描述太阳升落、季节变化和月亮形状变化等自然现象,说出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家园。

知道自然物和人造物存在区别;知道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知道简单的制作问题需要定义和界定。

3?4

年级

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认识物体有多种运动形式,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了解日常生活中能存在的不同形式。

能区分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对植物和动物进行简单分类;认识植物的某些结构、动物的某些结构与行为具有维持自身生存的功能;认识生物通过生殖、发育实现生命的延续。

认识太阳、地球和月球,知道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知道大气、水、土壤都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能认识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道生活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存在区别;知道技术产品包含科学概念、原理;知道简单的设计问题存在限制条件,并有多种设计方案。

5?6年级

初步认识常见物质的变化,知道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形式的能,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初步了解热能及其传递方式。

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以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简单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现象。

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周期性运动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能认识到太空探索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知道地球系统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各种自然现象;知道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防灾减灾常识,能认识到调整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以减少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知道利用技术与工程能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知道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有促进作用,知道简单工程存在一定约束条件及验收标准。

续表

学段

目标

科学思维

1?2

年级

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二维空间中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

1?2

年级

进行分类;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具有提供证据的意识。

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3?4

年级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措述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重要的、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

能在教师引导下,用二维方式表达三维空间的物体;比较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基于事物之间的功能相似性进行类比;分析事物的特征及结构,建立事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

初步掌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能基于具体事物外在特征展开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思维定势,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针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设计,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续表

学段

目标

5?6年级

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法,抓住简单事物的本质特征,展示对事物的系统、结构、关系、过程及循环的理解,能使用或建构模型,解释有关的科学现象和过程。

能形成事物动态变化的图景,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分类的基本要求,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的特征,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并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简单问题,抽象概括常见事物的本质特征,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假设,基于交流情境提出观点,建立证据与假设或观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科学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具有基于事物的结构、功能等展开想象的能力,能运用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基于科学原理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能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并利用影像、文字或实物表达自己的创意。

续表

学段

目标

探究实践

1?2

年级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作出简单猜想,并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制订计划的意识。

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总结反思,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4

年级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初步具有根据具体现象与事物提出探究问题,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订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具有描述对象外部特征和现象,以及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能准确讲述并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初步具有交流、反思以及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掌握常见工具的使用方法;能拆开简单产品并复原,制作某种产品的简化实物模型并反映其中的部分科学原理;能发现作品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初步具有参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意识及使用常见工具的技能。

能在教师引导下,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运用基本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续表

学段

目标

5?6

年级

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初步具有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问题和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初步具有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描述和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釆用不同方式(如小论文、调査报告等)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尝试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初步具有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价、反思、改进的能力。

5?6年级

能利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记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装置,能进行模拟演示并简要解释;能根据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初步的构思、设计、实施、验证与改进的能力。

能自主制订和执行学习计划,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具有初步的制订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总结反思的能力。

续表

学段

目标

态度责任

1?2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树立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能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运用不同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知道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6

年级

在好奇心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独立判断,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愿意调整自己的想法;善于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初步具有创新的兴趣;就科学问题在认识上的分歧,乐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和辩论,基于证据反思和调整探究活动。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道德;愿意

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

四、课程内容

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如图1所示)。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图1科学课程的内容结构

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每个学科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根据学段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学科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出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策略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螺旋上升,进阶设计;教学策略建议主要用于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和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建议主要用于帮助教师明确必要的学习活动经历与过程,以及基本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测量、观测、实验探究、模拟实验、制作、体验、调查、种植养殖、读图识图、项目研究、科普剧等。

表1学科核心概念及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1.3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1.4常见的化合物

1.5物质由元素组成

1.6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7常见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2.4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物质的运动与互作用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2电磁相互作用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

4.2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续表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4生物体具有_定的结构层次

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5.6生态系统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6.1植物能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6.3人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7.1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7.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实现生态平衡

7.3人的生活习惯影响机体健康

7.4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8.1植物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繁殖

8.2不同种类动物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8.3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8.4细菌、真菌、病毒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

8.5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逐代传递,可发生改变

8.6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9.宇宙中的地球

9.1地球是一颗行星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9.5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9.6太空探索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10.地球系统

10.1天气和气候

10.2水循环

10.3岩石和土壊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续表

核心概念

学习内容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11.1自然资源

11.2自然灾害

11.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13.1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太阳系、地球、原子、基本粒子、电磁场等都是物质。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与用途。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年级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③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④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续表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年级

1.3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⑤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3?4年级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③描述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⑦说出冰、水、水蒸气在状态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知道三者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

5?6年级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等,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②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③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学段

学业要求

1?2年级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说出空气和水的形态特点,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能依据_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事物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如实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愿意使用工具辅助观察。

3?4年级

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特征;能说明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等特性及其主要用途;能说出水有三种状态;能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能比较水的三种状态的不同点,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满各处的性质等。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温度、质量等;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观察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对常见物体的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性能表现出探究兴趣;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到各种材料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续表

学段

学业要求

5?6年级

能说明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及其用途,能解释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三态变化现象及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以及它的主要成分。

能比较和分析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导热性,能以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能观察、描述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方案并操作,探究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导热性等。

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判断物质的特性,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意识到水、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发现材料的广泛用途,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改善人们生活的作用。

1.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建构模型、分类以及融入科技史素材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物体的特征与材料的性能,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等。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物质的性质。1?2年级,可设计游戏类活动、简单的观察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利用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学会正确、细致地定性描述。根据物体的某个特性,进行简单分类。3~4年级,可帮助学生设计观察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探究常见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学习初步的定量描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物质特性的认识。5?6年级,可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导热等现象,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发展科学解释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描述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

化。3?4年级,可帮助学生用直观模型说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现象等。5?6年级,可指导学生初步利用示意图解释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等。

(3)引导学生依据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1?2年级,可与学生共同设计调查活动,利用简洁、形象的记录单,从材料种类的视角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5~6年级,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概念,设计多种形式的观察实验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水和空气等重要物质的认知,为建立纯净物、混合物的类属概念做好准备。

(4)引入科技史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1?6年级,可在探究活动中融入科技史的阅读、模拟实验等。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氧气发现的故事、学习自制孔明灯等,了解科学家解释自然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的本质。

2.学习活动建议

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实验探究、测量、调查、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

(1)观察

1?2年级:观察身边物体的外部特点、常见材料的简单特性。以家里、教室里的物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感官,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其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3?4年级:观察身边常见材料的透光性。进一步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将其特性与用途建立联系。

5?6年级:观察日常生活中晾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解释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

(2)测量

1?2年级: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短与厚薄等,初步了解科学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的使用。

3?4年级:正确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练习使用量筒,并用量筒测量某种液体的体积;用电子秤等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测量获得的数据描述物体的某些特点。

(3)实验探究

3?4年级:探究某些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利用简单电路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电现象,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5?6年级:探究常见材料的导热性,将不同材料的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观察现象,通过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4)调查

5?6年级:调查生活中废水、废气的排放情况,了解社区周边的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得以实现,其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合理利用与调控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并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问题。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伴有能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学段

学习内容

内容要求

1?2

年级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①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

3?4年级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②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熔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⑤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5?6年级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①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学段

学业要求

1?2年级

知道常见物质有些能在水中溶解,有些则很难溶解。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类。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揆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4年级

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改变。

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

学段

学业要求

3?4年级

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能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5?6年级

能举例说明物质发生变化时有些产生了新物质,有些则没有。能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物体发生变化时,其构成物质是否改变,能设计方案,探究身边物体的变化。

认识到要基于证据得出结论,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时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和方法,完成探究和实践。

1.教学策略建议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结合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形成对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层面理解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特征及本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renzhua.com/xzyz/9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