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 一、道教的崇向山林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中国的哲学、科学、风俗、民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又揉合巴蜀文化的鬼道巫风,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宣扬以“道”为中心的学说。他从“道法自然”出发,标榜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
道是什么?古人以善为道,又有人以道德品行来论道,然终有不足。善恶只是道的一个枝杈;美与丑是另一个枝杈;真与假只是道的表象;一阴一阳只是一体的两个层面,假设这个一体之物是太极,其是否就是道呢?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太极之前还有无极。无极好比虚无状态,是无穷尽的空间名称,而非道的本质。然道之大根本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好像点、线、面、体的关系。道好比一个体,无论你从哪个角度观察看到的都是道的一个点或线,最多是一个面。悟道的层次也不过是点、线、面,故道德经有“可道非道”之说。于是无论我们如何推论道,最终都将得出道不仅无穷尽,而且具有智慧存在。
那么道何物呢?简单的说,人之所以叫人是因为人由身体和灵魂构成。我们不能对着一具失去灵魂的肉体称为人,因为它只是一团腐肉。我们也不能称一个失去肉体的灵魂叫做人,因为我们的肉眼无法辨别它的存在,于是人的定义自然显现出来了。同样的道理,道也应由两个层面构成,其一是我们泛指的虚无空间,其二是虚无中非物质的存在。虚无好比人的肉体,非物质的存在好比人的灵魂,换句话说虚无是道之阴,非物质的存在是道之阳,由此我们才可以定论修道和得道的终极含义。修道有提升道德品行和提高悟性的含义,而得道是修道的终极目标——灵魂的升华,与道合一或返归天道之意。
有文始道友问我何为天地?一时语塞。后顿悟“天即是道,道即是天。非一物不为天,非一命不为道。地为何乎?天(道)之子,万物生灵之载体。由此推出灵魂是道,肉体是道的载体。天地可毁,唯道可独存。肉体可毁,唯灵魂可存。故天地间无长生不死之肉体,道(灵魂)却可以万古长存。
我于年7月12日起笔,原本想利用自己所学之术写一部如何突破命运阻碍的著作。教人如何调整自己以对抗悲苦的命运,学会如何调整自己以应对现今环境。但落笔时竟是些天地玄黄之词,原本胸有成竹的东西竟然一句没写。我甚至连试着写都不能进行下去,这让我非常恼火,可却一点办法没有,只能跟随自己的心写下去,总想找机会将内容拉到最初的想法上,但终未做到。然我之所作却依然可以突破命运的阻碍,甚至脱离轮回之苦。有人问我:“真能修成仙吗”?我苦笑着回答:“你拥有的是现在,我拥有的是将来。未来很遥远,将来却很近”。
在书写本书的过程中,我用了几个神奇的语言架构模式,故此本书中的理论无论你如何推敲也很难推翻。这并不是说我书中的内容就是凭空捏造或真实存在的,我只是要你理解或领悟出其中一种或几种语言架构模式,依此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架构模式,用以完善自己的心智。我不会将这几种语言架构模式直白的告诉你,因为那是我的,不是你的。只有你依据书中的内容推论出这种语言架构模式或创造出新的语言架构模式,它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之所以有写书的想法,一半因自己总是被命运戏耍,另一半因所学之术无用武之地。年轻时因修道过程受阻,我遍阅古今中外所有相关著作,也因此接触到国外的各种传统心理学,以及催眠学、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等新兴心理学。在那里我似乎找到了什么,却又似是而非。但我对心理学知识的累计却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或是突破。所有的心理学都是基于认知的基础之上,这和我二十九岁偶然发现的意识的力量不谋而合。传统心理学的认知基于外在认知,也就是大脑认知。而催眠学、NLP则是寄托在内在的认知系统上,虽然开创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它却打开了我的思维空间。
此后不久,我无意中发现催眠状态和修道状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与巧合性。我突发奇想,能否将所有的资讯整合到一起,开创出一条新的修行之路呢?于是我给自己取了字——韦同,即走不同的道路之意。非常凑巧的是自己的名字也是在入学时自己即兴起的。我们那时入学很简单,到了上学的年龄直接到学校报到就可以了。家里早已给我起了名字,按照家族传统我的名字叫忠诚,但不知为何报道时突感这个名字太俗,虽然姐姐在窗外一直提醒我叫忠诚,我还是随口报了中新这个名字。姐姐愤怒了,大声告诉接待的老师我叫周忠诚,但老师反驳了她一句使我异常兴奋也使我终身难忘的话:“是他上学还是你上学”?虽然我的记忆力不是太好,但这句话却成了我这辈子一直深刻牢记的回忆。
年轻时之所以想修道,全因当时流行气功的缘故,我也是其中一份子。慢慢地我觉得气功并不非我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只是介绍的天花乱坠罢了。事实上在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气功几乎全部可以定义为伪气功。据我所知,至今为止所有的动功练习只能强身健体而已,绝不能进阶修炼。倘若你进阶修炼,你的身体就会产生不适或大脑思维混乱,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包括那些所谓的动态瑜伽术。鉴定伪气功的关键在于意守丹田,对于意守丹田之后的做法却无人提及。无可厚非的是意守丹田可强身健体,但若进阶修炼的话,则直接跌入魔境。也许我的话有些绝对,但你只要看看哪些所谓的气功创始者和修炼者就会明白。如果那只是些骗局就再好不过了,而问题在于连创始者也无法预料修炼的下一步会带来什么恶果,更不要提修炼出什么特异功能了。至今我都未曾看到过一部真正详细介绍修炼体悟过程的书籍,难道这不值得怀疑吗?如果你创作了一套连自己都未曾做到的修炼方法,却教他人修炼,这难道不是害人害己吗?对此,我猜想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我遍阅相关古籍。
然而,望着古人一句句青涩难懂的话语被翻译的面目全非,吾心悲到极点。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古人不能直白自己的见解,反而使用极可能被误导难懂的青涩言语?都说人类是逐步进化到今天这个地步的,那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的语言却极其繁杂!若是没有中国文化,说语言是由简到繁形成的,也说得过去,但这里却实实在在的摆放着中国古汉语,它的存在完全可以颠覆了世人的认知,除非你愿意掩耳盗铃。
一部《易经》阐述了“道”的存在,它以超越今人认知的形式存在着。将“道”所能呈现给世人的一面阐述的清清楚楚。而老子李耳所著《道德经》又对“道”进行了实质性的剖析,他穷语言所及,极力向世人阐述“道”的本质。然而世人却曲解了《道德经》的本意,将它以道理来理解,并用以修身养性的方面,实在让我汗颜。本文立笔之初,本没想对《道德经》做任何解释,写作时才发现与《道德经》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
在接下来的十数年中,我仍然不断从古今中外的相关典范或书籍中吸取着能量,最后整合所有的知识,用于开创一条新的修炼之路。开创之路虽然艰难,但在我倔强不屈的性格驱使下,曙光终于展现了出来,此正是:“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大概在年左右,我的大小周天突然贯通了,随后不久玄牝之门也开启了。道教周天功法无外乎冲关打通玄关玄窍,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为数不多,况且打通玄关之后该如何处理,知道的人少的更是可怜。我修炼断在夹脊关,但闻网上许多人传言此关如何如何能修过去。我非常感慨,冲破夹脊关不是气息和意念冲过去,而是气息所携带的能量。如果你在概念上出现误区,那就冲破了你自己所谓的夹脊关,结果也可想而知。至于某某说自己周天贯通,百病不生甚至可以长生不老了,那多是虚妄之词,真的贯通了吗?想想那些过去的修道高人或是释迦牟尼,你就会心知肚明。
我一直说自己修炼断在夹脊关,这里的断代表中断,而不是折断的意思。当冲关受挫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再次冲关,而是冲过夹脊关之后我该怎么办?玉枕关、泥丸宫才是令修炼者头痛的关碍,古今多少修炼人士丧命于此,又有多少人为突破此关变得疯癫痴傻。真正冲破所有关窍的人不是没有,但我没有见到过,想必那些人在冲关之后多选择了隐居修炼返天大道了吧!所以现实生活中所谓冲关成功之士多停留在意识冲关成功的概念上。
更何况在冲破每一道关时,魔相重重叠叠扑面而来。一面要稳住功力,一面要化解魔障,这就是佛道两家修炼者都必须面对的实际状况。如果连这你都不知道的话,请闭上你的嘴。老子李耳我不知道冲关后到底如何?因为缺少记载,但释迦牟尼在涅盘前都在与魔对抗,难道你不清楚吗?
我能忍耐自吹自擂的人士,必定他们只是吹嘘而已,并不太影响他人。而那些将周天比做灵蛇,并驱使其在体内循环的人,就有点可怕了,这些人到底是在修道还是在修魔?更别提这些人还误将此知识当做“宝贝”传授给他人。
对于我来说,真正修炼的时间并不很长,绝大多数时间用于搜集、整合资讯方面,外加上每迈出一步后,都要再次整合资讯。原本我也没打算写任何有关修炼的事,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我也很纳闷,怎么会这样,可能在我的心中修炼所占比重过大的缘故吧。
本书中所有练习方法都经过本人实践确认,是在明白无误的情况下向你介绍的。整套功法不会象其他修炼方法受到魔障阻碍,因为功法的每一步都以驱散魔障的光明使者引导你,使你一直处于受保护状态。所有的这一切,你必须在练习前仔细阅读功法的介绍或注解内容并熟掌于心,慢慢将它变成你内在的一部分。也许你会问我:“你的书中怎么没有修心的方法”?我真的无语!修心,这心是什么?本书中炼化玄牝之前的方法是修命,之后的方法是修性,再后是以性返命,最后是合道,也可以说整套功法是性命双修的方法。你仔细琢磨一下书中哪个修炼方法中离开了修心,心正了,德自来。
我引导你进行的修炼不会浪费你很多时间,初期每天只要十几分钟就够了,而且只占用你的午休或睡前的那一点点时间。中后期每天也只占用你四、五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果你有事情耽误了几天也没有任何关系,它并不影响你什么。
当你开车或工作时不要练习,就此我也给你了限制——找个安静的地方,找个你不会被打扰到的地方。
当你因某事感到头疼或不舒服时最好找个安静的地方做一气化三清的练习,它可以使你放松并缓解你的症状。若是你修炼到了叠指静法印的地步就更好了,只需随便找个安全的地方叠指休息十几分钟就会缓解甚至消除症状。若是你修炼到了炼虚合道的中后期,前面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扔掉了。
当你工作压力过大时也可以叠指休息一下,它不仅能缓解你的疲劳更可以给你带来神性的灵感,它将超越爱因斯坦使用的技巧。书中的叠指练习方法还可以帮助你的大脑恢复到生命中的鼎盛状态,直至超越你目前的大脑思维速度和思维反应能力,也可以避免因身体衰老大脑变得痴呆等现象。难道你不希望你的一生大脑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嘛!不仅如此,书中的练习还能为您彻底根治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并在生活的所有方面展现给你意想不到的奇迹效果。
在本书书写近半时,我仍未想到向你介绍和讲解修炼之术,我一直想将内容拉到如何突破命运阻碍上。但年7月21日午休时,我刚进入恍惚状态不久,同事小李突然和我说话。我忽的觉醒过来,看了看时间,离正常觉醒还有十五分钟。于是我问她什么事情?她说看到我双手交叉,手指相扣,大拇指指尖相对缓慢旋转,便以为我没睡,于是和我说话。我非常震撼,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动作何时开始的,但我意识到我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将书写完,我的闲暇时间不多了。我心里知道这个内在的动作代表什么,只是没有想到它来的如此之快!
我毕生努力所要达成的境界竟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有了进展,看来我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我的方法也是对的。
在我一生中有两个梦境使我至今仍然没能做出适当的解答。一个是梦到自己在一个圆筒型的空气漩涡柱中往下落,向上看不到天,向下看不到地,四周全是高速旋转是气流,我也未曾出现过任何恐惧感。生命以螺旋形式缔造,还是以螺旋形式传递能量,至今困惑着我。这个梦在小时候做了无数次,最后一次大约是在二十九岁以前。做一次这样的梦,我可以诠释出来,但次数如此之多,便使我不能不想到命运了。
另一个是在35岁左右的时候,梦见西北方有一座巍峨高耸的大山,在半山腰处坐落着一座宏伟的宫殿,从殿顶射出万道金光映在空中,整座山的上半部全都笼罩在金光中。我感觉自己在宫殿门口外约十几米的松树下斜对着宫殿站立着,我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身体。我是以鸟瞰的方式俯览着宫殿的整体布局。感觉自己也就二十岁左右的样子傻傻的注视着那宫殿,也不知道自己是刚从宫殿里出来的,还是想进入紧闭的宫殿大门。整座宫殿乃至整座大山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安静的如空气凝固了一般。对这个梦的解释是或许我前世曾住在这里或前世是个出家人,但只有我一个人存在便又成了困惑。
同时朋友们也请放心,真正的修行方法绝不会让修炼者们付出血的代价,否则那就是送命的功法了。好比我的修炼方法,当你遇到问题阻碍时,会自动调动内在的力量帮你解决问题,而不是与问题对抗。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僵持。我起先想教给你的也是如何突破命运阻碍,而不是对抗命运。对抗天道的唯一后果只能剩下死路一条。就像我在文中提到的,我们需要为自己设置底线,当问题一旦触及底线,我们就需要弹
在这个基础上重视修道养寿,是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可以说是生命科学的老祖宗。
我国远古时代就产生了神灵崇拜,这是各民族都有过的原始思维的表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了独特的神仙信仰。神仙信仰和远古神话传说联系着,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有昆仑和蓬莱两大系统。神仙住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蓬莱三岛之中,个个风姿绰约,活得逍遥自在,吸甘露,食玉屑,服灵芝,住黄金宫阙,观奇花瑶草,畜珍禽异兽,特别是掌握着长生不老之药,真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得。与神仙信仰相适应,方土也就应运而生。他们扬言能和神仙相通,能以符咒和灵丹妙药为人治病,还能帮助具备条件的人跨入仙界。一些皇帝为了能长生不老,就命方士到神山仙岛去求不死之药。当然,这样的愿望是无从实现的,方士因此而倒霉者不乏其人。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道教正式产生。从此以后,方士变成了道士,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道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也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逐渐起着多方面的影响。一些著名的道士,以道家之“道”为核心,将缥缈难求的神仙信仰加以发展,又吸取和改造了符水丹药等治病之术,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法术体系。道教比起过去的神仙信仰有显著的发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本人的自我修炼。也就是说,成仙之道是有的,但要自己去寻求。只要修炼到家了,就能有成仙之望。如果不能修成,责任自然在于自己。
道教在教义上与佛教最大的区别,也是与其它一切宗教的主要不同之处,就突出地表现在“贵生”上。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罪孽深重,应当深深地忏悔和苦苦地修炼,以求得来世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道教却追求现世之乐,以今世修道成仙为理想境界。养生的要旨,在于清静、无为。这就应该排除尘世俗务,正心诚意。而养生的许多方法,诸如炼丹、守一、行气、服食等,也必须排除俗务。因而修炼者大都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结草为庐,采果为食,透出一种仙气。我国的许多美好的自然环境,正是道士们修炼的最理想的地方,也就逐渐变为道教活动的场所,从而形成了一座座道教名山。
道教以修道成仙,羽化升天为理想。信徒们认为求仙有术,只要清心静修自有神仙指点。由于术数有别,一旦修炼成功,有的可成为天仙,有的可以成为地仙。天仙飞升天界,地仙的居处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十洲三岛,都在四海之中。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则在陆地之内。它们大多是名山胜景,都可以实指某地。道书中有唐道士司马承祯编集的《天地宫观图》,唐末杜光庭编撰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二书所载虽不尽相同,但都详叙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所在之处。按照道教的说法,洞天福地都有某仙人或真人领治,其间大多是仙真得道之所。这些名山胜景,大概都是唐代以前道教活动就比较集中、比较活跃的地方,道士将这些地方编排在案,于是就有了那么些洞天福地。这些洞天福地遍布神州大地,使道教虚无而幽深的玄理具体化了,对道教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洞天福地看道教发展
道教的洞天福地,囊括了我国众多的名山,虽然其中有的衰落了,但是,大多数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沉积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
终南山离古都西安很近,在历史上是逸人羽士隐居之处。楼观台就在终南山的北麓,为“天下道林张本之地”,道教宫观的“观”就是从这里沿用下来的,素有“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之称,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楼观台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居,他在这里结草为楼,以为观星望气之所,所以名之为草楼观。老子由楚地西来秦国,尹喜就恳请他到草楼观,挽留他在这里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写下了这一传世的经典之作。如今,楼观台还有说经台和老子系牛处等,这些都成了道教教主的圣迹。
南北朝时期,楼观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道观。当时社会动荡,许多道士潜来终南山隐居修道,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的高道,形成了以终南山为中心的道派。到了唐代,这里的道教进入了鼎盛阶段。唐初皇帝以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又得到过楼观台道士的资助,所以朝廷大力扶植楼观台的道教。高祖武德三年,皇帝李渊亲临楼观台拜谒老子,并赐地十多顷,敕令扩建宫观,特修建宗圣宫,意为“祖宗贤圣”之宫,从此以后赏赐不断。金元之际,王重阳在终南山下隐居修道,后对传统道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全真道。这个道派,迅速发展,特别在北方影响很大,成为与正一道并立的两大道派之一。楼观奉全真道龙门宗,并为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老子开道教玄义,被尊为道教始祖,楼观为老子说经传道之地,道门公认道教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说经台,就是老子为尹喜讲授《道德经》的地方,为现今楼观台的中心,建于海拔560米的峰顶。这里南依秦岭,北瞰渭水,层峦叠嶂,茂林修竹,得仙山之灵气。从这里南望,峻峰之上有一座八卦形的老子炼丹炉,东南有老子打铁淬火的仰天池,附近还有老子修真养性的栖真亭。这里现存碑石七十多通,如唐欧阳询所书的《大唐宗圣观记》,宋米芾、苏轼等人的诗碑和诗词刻石,元赵子昂的隶书《上善池》刻石等,都是弥足珍贵的文物。此外,还有李白、王维、岑参、温庭筠、苏轼、苏辙、萨都刺等的题诗,留下了历代著名诗人游览楼观台的体验。
江西龙虎山在道教中也有特殊的地位。据道书中记载,第一代天师曾在这里修道炼丹。到了晋代,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张鲁之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迁回“龙虎山祖师玄坛”。从此以后,历代子孙就都居住在此,继承祖训,世袭道统,传道布教,至今已传六十三代。这里是道教正一天师的祖庭,又称为第三十二福地,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天师府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谈到道教名山,自然会想起茅山,它在十大洞天中列为第八洞天,茅山道士素来有名,活跃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之中。茅山原名句曲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西汉时,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来此隐居修炼。他们擅长医道,精于药理,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们,改句曲山之名为茅山。后来,道教在此兴起,就尊茅氏三兄弟为“三茅真君”。
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南京,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茅山离南京很近,不少名士和高道来此隐修,使茅山逐渐成为道教的中心。到了南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来茅山隐居,对茅山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陶弘景是声望很高的大学者,有各种著述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方技,还擅长于辞章。他深得梁武帝的敬重,送太子到茅山拜他为师,朝廷遇有疑难之事都要向他请教。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也得到“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誉。
隋唐之时,茅山已发展成为道教第一大宗,不少著名道士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茅山道。他们除根据《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术外,又钻研《易》学和老庄之言,注重著书立说以传后世,使道教的教理教义渐臻完善。当时许多道教名山,大多直接或间接受茅山派的影响,如陶弘景的再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的弟子司马承祯先后居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派的传人,后又传道于青城山等道教名山。
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是道教的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足迹遍及江南各地,他的名字和许多道教名山联系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一处为杭州葛岭抱朴道院,这两处现都已列入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广东罗浮山又名东樵山,与西樵山为姐妹山,素有“南粤名山数二樵”之说。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偕夫人鲍姑及子侄南下,来罗浮山结庐修炼。他先在朱明洞前建南庵,初名为都虚观,除修道炼丹外,还采药为人治病,并又著书讲学。跟他学习的信徒越来越多,就又增建了东、西、北三庵,后来还在白鹤峰建了白鹤观。后来,他在罗浮山羽化成道,享年八十一岁。葛洪一生著述多达七十多种,共六百五十多卷。他的主要著作《抱扑子》,确定了战国以来的神仙理论体系,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道教的丹鼎派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撰写的《金匮药方》、《时后备急方》,则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
葛洪是罗浮山道教圣地的开创者,这里在道教十大洞天中列为第七洞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道,在都虚观原址建置葛洪祠,唐玄宗天宝年间扩建为葛仙祠,宋哲宗又赐“冲虚观”匾额。冲虚古观历史最悠久,环境也最清幽,山门有石刻楹联道是:“妙景空不空四百峰峦朝紫府;尊躬上之上五千道德启玄门。”走到大门前又可见刻着一副对联,上面写道:“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它们确切地概括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意蕴。古观中有很多葛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葛洪建造的炼丹灶。这一稀奇的炼丹炉,已成弥足珍贵的文物,站在它的面前可想见当年葛洪炼丹的情形,也是研究科学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离这里不远处有东坡亭,传说苏东坡很尊敬葛洪,在这里建有东坡山房,开辟了一个药圃,并以所种中草药为题,写下了《小圃五咏》。他在给儿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
此外,诸如青城山、武当山、崂山等,也都是著名的道教洞天福地。游览道教的洞天福地,可以了解到道教发展的一斑,知道在发展中形成有道教派别,感受到道教文化的一些内容和特色。
三、道教名山的宫观
宫观,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相对而言,称作“宫”或称作“观”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一些。
宫观是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最初的修道者,大多隐居深山老林结草为庐,张道陵曾在好多山中修炼,当时的道场都是非常简陋的草屋。晋代的道馆或称庐,或称治,或称靖,或称馆,一般还大多是茅屋,有的在山洞旁筑一简易的房屋。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朝始有道观之称。后魏太武帝为寇谦之建坛、宇,并供养道士一百多人,可见这种道馆已很可观。北魏时终南山已有楼观,北周时又有云台观、通道观、玄都观等,这时宫观建筑已具相当规模。南朝齐有兴世馆,梁有华阳上下馆、朱阳馆,也在逐渐向宫观推进。唐代,在道教史上进入了繁盛时期,明确地以“观”字代替了“馆”字,宫观建设有了迅速的增长,修建了大规模的宫殿式宫观,并从山林向城镇发展。据《唐六典·祠都》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说,唐代有宫观一千九百余所。宋代,宫观建设更加盛行,规模虽有大有小,但都趋向宫殿式,此后就大致定型。明清之际道教开始衰落,清修《图书集成·道观部》记载,全国各地古今道观有三百三十六座。历经多年战乱,不少已经毁坏。
为了了解和欣赏道教宫观,需要具有一定的道教知识;而如果细心地游览道教宫观,那么就又能增进对道教文化的认识。从名与实着眼,道教宫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主要供奉道教至尊之神,并以之命名;一是主要供奉某一教派先师,并根据其特色命名;一是主要供奉道教史上著名人物和道教神话人物,并用这些人物命名。从这些不同的宫观中,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许多内容。
道教天神中最尊贵的首推“三清”,也就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的出现,是对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改造而来。其他两位,灵宝天尊本于道教早期尊奉的太上大道君,道德天尊则本于道教教主老子的神话。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三清境,玉清圣境是元始天尊的居处,上清真境是灵宝天尊的居处,太清仙境是道德天尊的居处,也就是道教中最高境界的神仙洞府。在道教宫观中,以玉清、上清、太清命名的为数最多,这些宫观都以供奉三清神像为主,也是最典型的道教宫观。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道派,各自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元代,全真派崛起以后,形成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重清修,强调养性,持戒较严;正一道重符咒,讲究醮仪,法事丰富。在这两大道派以下,又各有不少较小的道派。它们都有自己活动的中心,这些教派各自传道受戒,属于它们的宫观也都有自己的色彩。例如:茅山九霄万福宫,主要供奉开山祖师三茅真君,显示出茅山派的特色。
道教名山中的有些宫观,突出道教中的某一人物的神像,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武当山的太岳太和宫,正殿为朝圣殿,内奉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坐像。紫霄宫的正殿,主像也是真武的神像,武当山的独特之处于此可见一斑。特别是八仙中的吕洞宾,以他命名的如纯阳宫、纯阳观,更是许多道教圣地都可见到。
从道教宫观的建筑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庭、中庭、寮房。前庭以山门为主要建筑,道教视之为仙、俗之分的象征,跨入山门就标志着进了仙界。因为道教宫观始建于山林之中,所以一直都沿称之为山门,显示出道教起自山林隐修的本性。许多道教名山中宫观的山门,往往依山就势经过精心设计而建,是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仙境独特的气势和氛围。山门殿内供奉着门神,一般都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此外,还有土地、孤魂爷的神像或牌位。前庭除山门外,还包括华表、幡杆、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建筑,有的是表示道教圣地的威严,有的用来悬挂和安置钟、鼓,作为道众作息的号令和道场的法器。寮房为道众的生活区,有的也建设得很别致,除各种生活设施外,还建有亭台楼阁,点缀着树木花卉,使整个环境显得很幽雅。宫观的主体是中庭,以灵官殿为先导,包括主殿、陪殿、厢房、经堂等。大部分宫观,进入山门后迎面而来的就是灵官殿,这里供奉的王灵官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在王灵官神像的左右,往往还配祀四元帅、青龙白虎、四值功曹等。灵官殿的后面就是主殿,主殿是宫观的核心所在,和宫观的名与实密切地联系着。
道教的天神很多,而且又很杂。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是受古代天神信仰的传统影响,一是由于民间流传的各种派别的信仰不同。到了南北朝时期,在与佛教竞争的过程中,因受佛教影响和迫于佛教压力,南朝道士陶弘景和北朝道士寇谦之,都注意到了致力归纳与组织众神,才开始逐渐形成统一的神仙谱系。就主要供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的宫观来说,主殿就是供奉三位天尊的三清殿。在中间就坐的,就是元始天尊,他的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胸前似有一团浑然一体之气,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右边的一位是灵宝天尊,他双手捧着“阴阳镜”,这镜半黑半白,白中有黑点,黑中有白点,就是道教的图案,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分化出来的“太极”状态。左边的一位是道德天尊,这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手里拿着一把长柄扇,扇面上画有“太极”图案,象征由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两仪。“三清”,正象征着天地化育的根本大道,他们在道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德天尊,通常也称太上老君,实际上就是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他的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释迦牟尼,道教抬出这位学说高深德高望重的哲人为教主,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足以与佛教抗衡。
在道教的众神中,还有“四御”的地位也很高。所谓“四御”,也就是四位天帝。在“四御”之中,最受尊崇的是玉皇大帝。他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人们的福祸和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广泛的影响。玉皇殿,也称凌霄宝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的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袍,俨然是位皇帝。然而,以玉皇殿为主殿的宫观并不多。
在道教宫观中,除主殿之外,还有一些偏殿,这些殿堂各有神主。诸如:三官殿供奉三官,这就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顾名思义,因为三官能赐福、赦罪、解厄,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都要对他们顶礼膜拜。圣母殿,总的来说都供奉圣母,但具体的是哪位圣母,每个宫观又会有不同,有的是斗姥,有的是王母,有的是九天玄女,有的是碧霞元君,有的是天妃妈祖,也有的就统称之为娘娘殿。这些神灵,给人的印象是慈祥的母性,关心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疾苦的需求,所以影响非常深远,特别使古代的妇女感到亲切。
道教名山中的宫观在建筑上也很有特色,或选址于顶峰之上,或修建在悬崖之旁,利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表现出仙山琼阁的意境。
推荐阅读??1、秘传丹道筑基功《太乙五行功》,迅速打通“丹道周天”(快的只要12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